侃见财经

侃见财经

关注
4.5万粉丝
2关注
4730被推荐
IP属地:广东

全景网新媒体总监

6枚勋章

看见不一样的财经!

  • 暴赚超90亿!“猪王”温氏股份,仍跌跌不休

    39分钟前
    图片
  • 暴跌超176亿!“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股东轮番减持

    1小时前
    4跟贴
    图片
    04:19
  • 从行业的维度来看,茅台跨界杀入的冰淇淋赛道规模较大且呈现较快增速,消费者主要以年轻群体为主。
    从全球市场来看,近年来,全球冰淇淋市场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根据英敏特(Mintel)的数据,2020年全球冰淇淋市场规模达到60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 7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4.5%。这主要得益于新兴市场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以及对高品质、多样化冰淇淋产品的需求增加。例如,在亚洲地区,冰淇淋市场规模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以每年5%—6%的速度增长,其中印度、中国等国家的市场增速尤为显著。 在中国,冰淇淋市场同样发展迅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冰淇淋的消费频次和消费金额都在上升。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5—2020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从900亿元增长至14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9.3%。预计到2025年,中国冰淇淋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 亿元。从区域来看,一二线城市依然是冰淇淋消费的主力市场,但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潜力正在逐渐释放,消费增速较快。 以2020年为例,三四线城市冰淇淋销售额同比增长达到15%,高于一二线城市的10%。同时,线上渠道的兴起也为冰淇淋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间,线上销售额占比不断提高。 但目前国内冰淇淋行业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市场上存在众多品牌。国际品牌如哈根达斯、和路雪等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成熟的技术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高端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以哈根达斯为例,其在中国市场的高端冰淇淋份额长期保持在50%以上。国内品牌如伊利、蒙牛等依托其完善的供应链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在中低端市场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 与此同时,新品牌的不断涌入和市场份额的争夺,使得企业需要不断投入资源进行产品研发、品牌推广和渠道建设,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以2020年为例,新进入冰淇淋市场的品牌数量超过50个,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随着“茅台冰淇淋卖不动了”“茅台退出冰淇淋市场”等消息刷屏,市场对高端冰淇淋赛道的前景产生了担忧。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其实,茅台冰淇淋的大撤退早有征兆。
    茅台年轻化跨界的“操盘手”是,贵州茅台前董事长丁雄军。在其任职期间,茅台的年轻化跨界尝试“爆发”。 对于茅台冰淇淋,丁雄军也曾寄予厚望。他曾表示,茅台冰淇淋不是简单的消费商品,而是一个战略级产品,是培育年轻消费者茅台酱香口感,推动茅台品牌年轻化、时尚化的重要抓手,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茅台的未来。 这番定调之后,茅台冰淇淋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构筑了“冰淇淋杯装产品-冰淇淋小巧支-酱香拿铁-茅小凌酒心巧克力”的产品体系,拓展建立了9个层级的产品价格带,建成覆盖31省(市、区)的“34家旗舰店+96家体验店+76家快闪店”的销售网络。 但随着丁雄军的离任,茅台冰淇淋战略便迅速落寞。2024年4月30日,贵州茅台发布公告,丁雄军因工作调整,辞去茅台集团董事长等职务,由张德芹接任。 “新帅”张德芹上任后不久,便对茅台的跨界给出了不一样的定调。 在2024年5月29日召开的贵州茅台股东大会上,张德芹表示,“近年茅台做了很多尝试,希望大家为茅台做出的尝试作出理解,企业有纠错能力,发现了不合适会马上调整,要相信茅台的纠错能力。” 这番表态的言外之意便是,茅台这些年的跨界尝试存在着一些错误,要迅速纠错,调整。其中,或许包含了丁雄军寄予厚望的茅台冰淇淋。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茅台冰淇淋彻底凉了。
    1月10日,一则关于“茅台冰淇淋闭店停产三折清仓”的话题冲上热搜榜,引发关注。 据最新消息,1月10日,茅台冰淇淋宣布停产并闭店,广州市场团队已解散。据授权经销商确认,2025年茅台酒业或将全面退出冰淇淋市场。 侃见财经打开i茅台APP发现,多款茅台冰淇淋产品均显示为“门店售罄补货中”的状态,目前包括长沙、杭州、西安等城市的茅台冰淇淋门店电话均无法接通,但贵州贵阳、遵义等地的茅台冰淇淋门店还在正常营业中。 “茅台冰淇淋”微信小程序已不可见,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也无法搜到相关旗舰店,其抖音旗舰店已下架所有产品。 在第三方销售平台上,茅台冰淇淋的价格也已经跌落“神坛”,原价超60元的经典口味,现在特价仅需21.9元就可买到,价格暴跌超63%。 作为茅台试水年轻化市场的产品,茅台冰淇淋曾获得热烈反响,它是茅台跨界、迎合年轻化市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贵州茅台跨界不断。2022年5月,茅台与蒙牛联名出品,“茅台冰淇淋”问世,将酱香与奶香融合在冰淇淋当中,一时强势出圈,并创下销售神话。 据茅台官方披露数据,茅台冰淇淋贵阳旗舰店正式营业开售仅7小时,销售额便顺利突破20万,单数超900单;同日,在茅台冰淇淋首发推介会上,三款预包装茅台冰淇淋上线“i茅台”,在一小时内全部售罄,销售数量逾4万个,销售金额逾250万元。 在上市后的7个月时间内,茅台冰淇淋预计带来的收入约2.62亿元。 据贵州茅台2023年年报,公司的其他业务收入约为4.75亿元,同比增长45%。该部分收入主要包括,酒店业务及冰淇淋业务收入。 据了解,茅台冰淇淋2024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含税)同比增长239.62%,已开业35家旗舰店,同比增长48%。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暴涨50%!“零食第一股”来伊份,仍难掩增长焦虑?

    1天前
    2跟贴
    图片
  • 暴跌40%!微盟,跌懵了

    1天前
    16跟贴
    图片
  • 暴涨657%!寒武纪掌舵人,身价超860亿

    1天前
    3跟贴
    图片
    04:05
  • 实际上,换电并不是什么新业务。
    据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美国的Better Place就与雷诺和日产合作,在以色列建立了由数十个换电站组成的网络,但最终于2013年停止运营;2013年6月,特斯拉曾推出了93秒换电技术,但在两年后,特斯拉放弃了换电模式,转而专注于建设超级充电站。 在国内,换电模式最初主要应用于纯电动公交车。后来,北汽新能源成为最早推广换电模式的车企,但他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出租车,而非普通消费者;一直到蔚来开始大面积铺设换电站,换电模式才正式面向普通消费者,但也仅面向蔚来的用户。 那么,为什么换电推行不起来呢?这背后除了上面提到的换电“重资产、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特点以外,还在于电池没有标准化。 从商业竞争的角度看,车企之间存在天然的竞争关系,采用别人的换电标准意味着要受制于人,销量越高的车企越不会接受别人的换电标准。 基于标准化的考虑,宁德时代推出了20号和25号换电块。20号巧克力换电块面向A0级车型,磷酸铁锂版本42度电,可支持400公里续航,三元版本52度电,能达到500公里续航;25号巧克力换电块针对A/B级市场,磷酸铁锂版本56度电,续航500公里,三元版本70度电,可达600公里续航。虽然确实有标准化的趋势,但从竞争角度来看,大型车企会不会采纳宁德时代的标准,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三大件”之一,电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仅从成本占比来看,虽然发动机和电池都是成本大项,但传统燃油车中发动机占比约21.4%,而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能达到39.4%,也正是因为如此高的成本占比,车企一般都会自己研发电池技术。 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家国产车企开始自研电池。其中除了零跑、岚图等少数车企在自研之余选择外采电芯,比亚迪、广汽、上汽、吉利、长城、蔚来等多数车企,均选择了从0到1的全产业链布局,比亚迪、广汽等巨头甚至还布局了上游原材料领域。 作为锂电池巨头,经历了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期之后,宁德时代想要保持增长必将越来越难,布局换电业务或许就是艰难的第一步。不过,虽然换电这条路并不好走,但也不失为一个新方向。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换电模式虽然优点多多,但“重资产、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却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
    据蔚来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蔚来的一代换电站的建设成本约为300万元,二代换电站成本约为200万元,三代换电站成本约为150万元。保守估算,仅建设换电站网络蔚来就已经投入约40亿元,这还不包括场地租赁、人员运营和电费支出等额外开支。 正是因为换电站“太重”,换电模式也被认为是拖累蔚来未能实现盈利的重要原因。蔚来财报中的“其他销售”板块,主要包括电力解决方案,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据财报显示,蔚来2023年“其他销售”收入为63.6亿元,成本为79.786亿元,年亏损高达18亿元。 将视野重新拉回到宁德时代的身上。在巧克力换电生态大会上,宁德时代表态2025年会自建1000座巧克力换电站;中期规划将与各方合作伙伴共建巧克力换电站1万个;更长远则是通过全社会共建,最终让巧克力换电站规模达到3万座。若按照单站150万-500万元的建设成本、按照自建1000座、共建1万座(占50%)进行估算,需要耗费资金60亿至300亿,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当然,宁德时代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难。据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宁德时代的货币资金高达2647亿,即便耗资300亿也没有太大的压力;不过,除了需要耗费资金之外,换电站建设完成后还需要大量人员来维持运营,这怎么看都是一笔“吃力不讨好”的生意。 那么,为什么宁德时代还要高调进军换电业务呢?这背后或许是宁德时代对“第二增长曲线”的考量。 近年来,动力电池的生意已经越来越难做。据乘联会数据,动力电池的产量中装车比例在不断降低,2021年动力电池装车的生产电池装机率达到70%,2022年是54%,2023年是50%,2024年1-6月则是降到47%,历史上首次跌破50%大关。作为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难免受到冲击,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系统业务实现营收1126亿,而在去年同期为1394亿,今年下降超过了200亿。 而换电市场的体量足够庞大。据开源证券预测,到2025年我国换电产业链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34亿元,其中换电站设备、动力电池、运营环节市场规模分别为164.4亿元、255.5亿元、914.1亿元。中金公司相关研究也显示,除换电车型和动力电池外,换电站制造、换电站运营、电池银行也将成为增长点,整个换电产业在2025年合计规模有望超2000亿元。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换电,一直被视为电车补能的“最优解”。
    然而,因为难以建立统一的电池标准以及协调各方的利益诉求,换电一直以来都不温不火。 在国外,Better Place最早验证了换电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但无奈在2013年宣告破产;而在国内,探索换电20多年的第三方运营商“奥动新能源”如今只投建了800座换电站,拥有2800多座换电站的蔚来虽然实力强大,但基本只对自家用户开放。 不过,随着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大举入局,沉寂的换电市场很可能迎来“蜕变”。 在巧克力换电生态大会上,宁德时代将原来EVOGO换电品牌更新为巧克力换电,推出了两款标准化电池,还宣布了建立3万座换电站的最终目标。按照宁德时代的说法,其将推进换电标准化,打造换电生态圈,到2030年换电、家充、公共充电桩将三分天下。 自公布EVOGO换电品牌以来,宁德时代在换电市场便动作频频,换电俨然已经成为宁德时代下一个战略方向。作为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为何密集向换电发力?过去十几年,换电市场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如今宁德时代高调切入换电市场,其又有多大胜算?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从目前来看,绝味食品已经陷入了增长困境之中。
    不过,这其实是必然会出现的情况,毕竟过去绝味食品的增长主要依赖门店扩张。 2014年—2018年,绝味食品保持每年500-1200家的速度稳定扩张,在2019年上半年突破万家,达到10598家。门店的迅速扩张,同时也带动了绝味食品营收的快速提升。2014年,绝味食品的营收为26.3亿;到2018年,绝味食品的营收已经提升至43.68亿。 但门店不可能无限制扩张,尤其是行业高增长期已经过去。据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中国大陆地区门店总数为14969家,较2023年末减少981家。 绝味食品也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2014年开始,绝味食品开始对外做并购,重点针对卤味、调味品、轻餐饮等产业进行投资与赋能。 根据媒体统计,绝味食品围绕餐饮行业先后参股了几十家公司,其中既包括和府捞面、千味央厨、幸福商城、幺麻子等知名餐饮及调味品牌,也包括江西阿南、江西鲜配等冷链配送企业,还有廖记棒棒鸡、长沙颜家、福州舞爪、卤江南等同类卤味食品公司。从财报来看,截至今年三季度,绝味食品的长期股权投资高达25.22亿,同期非流动资产合计为64.37亿,长期股权投资占非流动资产的比例接近40%,可以看到,绝味食品在对外投资上确实投入了不少资金。 不过,由于近几年来餐饮行业同样发展不顺,绝味食品通过投资实现业务扩张的愿景还是落空了。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为105.6万家。2016年以来,绝味食品对联营与合营企业的投资收益仅在2017年和2019年为正值,其余时间皆为亏损,其中2020年至2022年,合计亏损近3亿元。今年一季度,绝味食品的投资收益为-1429万元,2023年的投资收益则为-1.165亿元。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主营业务还是投资副业,绝味食品都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这或许也是其最终选择终止了港股IPO原因。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最近几年,卤味生意越来越难做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至于难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卤味行业的高增长期已经过去; 第二,原材料价格涨价不断压缩着企业的生产成本。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和红餐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卤制品行业增速明显放缓,2018年至2023年的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42%,2023年市场规模约3180亿元;而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2024年10月,卤制品门店数约为24万家,近一年净关店约2.3万家,门店整体呈收缩态势。 从财报数据来看,绝味食品很早就感受到了行业的“寒气”。自2020年开始,其营收增速便陡然下降。具体数据方面,2020年至2023年,绝味食品分别实现营收52.76亿、65.49亿、66.23亿和72.61亿,营收增速分别为2.01%、24.12%、1.13%和9.64%,除了2021年之外,其余三年的营收增速都在个位数。 而从最新的财报数据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绝味食品的营收增速只有-10.95%,若四季度不能力挽狂澜,那么2024年的营收很有可能会出现负增长的情况。 原材料涨价方面,卤制品行业本质上是食品加工行业,原材料占总成本的比例非常高,以绝味食品为例,鸭副等原材料是其最大的成本项,占到总成本的七成以上。 又因为卤制品属于休闲佐餐食品,整体价格比较稳定,所以原材料价格波动会对利润造成直接影响。 2019年至2022,作为卤鸭原材料的白羽肉鸭产能下降至三年前的一半,行业进入了罕见的“超强鸭周期”;再加上饲料价格暴涨,豆粕价格从2019年的2739.56元/吨,涨到了2021年的3250.22元/吨,2022年最高价时高达4495元/吨,白羽肉毛鸭的“身价”暴增。 据国际畜牧网,即使在销售淡季的2023年6月,白羽肉毛鸭的价格也没有大幅下滑,3至4元/斤的售价是去年的三倍。 在白羽肉毛鸭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鸭副等原材料的价格也迎来了大幅上涨。以鸭脖为例,2022年鸭脖价格从年初的12元/公斤涨至年底15.3元/公斤,年内涨幅达到了27.5%;到2023年开年,价格又快速上涨至3月底的高位 27.25元/公斤,季度内涨幅达到76%。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挤压了卤味企业的利润。 2023年年末,作为绝味食品主营业务之一卤制食品销售,毛利率仅为27.86%,在2017年时该项业务的毛利率为34.81%。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零食行业的寒冬,尚未结束。
    不久之前,卤味巨头之一的绝味食品,终止了港股IPO。 根据绝味食品发布公告显示,该公司称,由于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状况的调整,综合考虑公司目前的实际经营情况、资金需求及业务发展规划,公司决定终止筹划发行H股股票并在港交所主板上市的相关事项。公司终止本次H股上市,不会对公司的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对于绝味食品而言,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决定,毕竟早在2023年3月,绝味食品就已经开始筹划港股上市了。 终止港股IPO背后,也折射出了绝味食品日益艰难的经营处境。 从财报来看,在过去的2020年至2023年,绝味食品分别实现营收52.76亿、65.49亿、66.23亿和72.61亿,营收增速分别为2.01%、24.12%、1.13%和9.64%,除了2021年之外,其余三年营收增速都在个位数。 而根据最新的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绝味食品的营收增速只有-10.95%,若四季度不能力挽狂澜,那么2024年绝味食品的营收可能会出现负增长了。在资本市场,绝味食品的表现也不太好,自2024年以来,绝味食品的股价跌幅超过了40%,跟高点相比市值更是缩水超过了八成。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价格暴跌63%!突然宣布:停产、闭店!

    2025-01-12
    94跟贴
    图片
  • 市值仅剩2.3亿!黄光裕的零售帝国,崩塌

    2025-01-12
    5跟贴
    图片
    04:21
  •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12月30日,公司董事王琳减持158.65万股;12月31日,深圳市进化论投资合伙企业减持78.92万股,王琳减持78.92万股,杨志莲减持200万股,夏佐全减持200万股;1月2日,王琳再度减持35.12万股。
    轮番减持之下,优必选的股价短期跌幅超过了44%,截至最新收盘总市值仅剩217.75亿港元,市值暴跌超过了176亿港元;如果从最高位算起,优必选的股价暴跌超过了80%,市值蒸发超过了1190亿港元。 面对公司股价的暴跌,1月5日,优必选发布公告,公司执行董事熊友军、执行董事王琳、个人股东赵国群自愿向公司承诺,自承诺日期起12个月内不再出售公司股份。 侃见财经认为,尽管人形机器人前景非常广阔,且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人力成本提升,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形机器人有望形成一个新兴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对于优必选这类企业而言,盈利才是当下最为紧要的事情,否则持续的亏损一定会给公司带来很大压力,且随着未来股东的减持,公司的股价势必会进一步承压。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侃见财经认为,对于成熟的资本市场而言,股价反映了市场对于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预期。而优必选的暴跌,则是市场最直观的反馈。
    那么,优必选质地到底如何?究竟有没有被错杀? 资料显示,优必选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智能服务机器人及解决方案供应商。优必选成立之后,主要深耕人形机器人领域。十多年间陆续推出了小型机器人Alpha、人形机器人Walker、Walker X、Walker S等产品,主要产品涵盖企业级与消费级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 2023年12月29日,优必选登陆港交所,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发行价格为90港元。优必选上市之后,一度获得了港股市场的认可,其股价经过一段时间横盘之后,一路暴涨股价最高达到了328港元/股,市值则最高飙涨至1416亿港元,但这种高光时刻并未维持多久。 随着优必选财报的披露,其股价也开始一路下跌。根据其2023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为10.47亿元,归母净亏损就达到了12.34亿元。进入2024年之后,营收状况并未明显地改善。根据其2024年中报显示,其报告期内营收为4.80亿元,但归母净亏损就达到了5.16亿元。由此可见,业绩问题才是优必选暴跌的核心原因。 面对公司如此基本面,解禁之后,重要股东选择了终止一致行动人。不仅如此,其也马上进行了减持。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解禁对于港股上市公司而言,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越优质、商业模式越成熟的公司,影响则越小。 近期,“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遭遇了“暴击”,股价四个交易日,暴跌近50%,对于一家科技公司而言,这种暴跌实则是市场情绪的反馈。 而造成暴跌的导火索,则是因为一则终止一致行动的公告。 12月29日晚,优必选发布终止一致行动方协议及控股股东变更公告,公司董事会主席周剑与赵国群、夏拥军、王琳、熊友军、夏佐全、深圳市智能优选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自12月29日起各自订立终止协议,终止一致行动方协议,自12月29日生效。以上各方也将不再委托周剑进行股东大会表决。 优必选称,一致行动方协议终止后,一致行动方不再构成公司的一组一致行动的股东,因而不再被视为于彼此的股份权益中拥有权益。因此,周剑、赵国群、夏拥军、王琳、熊友军、夏佐全及深圳智能优选各自持有公司投票权少于30%,不再是公司的控股股东。 也就是说,优必选或将面临无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12月29日,优必选上市满一周年,其股份也正式进入解禁期。换句话说,未来部分股东可能会选择抛售公司股票,这也给公司股价带来了潜在的压力。 面对上述情况,优必选董事会主席周剑也随即做出了禁售承诺,其承诺未来12个月不会减持公司股票。 对于股东的选择,市场忽略了周剑的禁售承诺,选择了用脚投票。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寒武纪股价暴涨背后最大的赢家无疑是,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天石。
    三季报显示,陈天石持有寒武纪1.195亿股,占总股本的28.63%,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以最新股价计算,其持有市值已上涨至868亿元。 而在2024年胡润百富榜中,陈天石以320亿元的身价排行第140位,荣登江西南昌首富。 据公开资料显示,陈天石出生于1985年,16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5岁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陈天石加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从事芯片相关的研究工作。他最初学习的是数学,后转向计算机专业,并在人工智能方向进行深入研究。 之后,陈天石与其哥哥陈云霁一起参与了芯片版图绘制工作,并决心在“AI+芯片”交叉领域发展。兄弟二人在中科院计算所深耕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器芯片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经验。 2010年,陈天石开始思考AI专用处理器的可能性,并与团队历经四年多的研究,最终获得了国际顶级学术及研究机构的认可。 2016年3月15日,陈天石与中科院计算所的投资管理平台中科算源共同设立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将智能芯片课题组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项目。 陈天石成为首富固然引人注目,但寒武纪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在看似繁荣的表象下,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创始人的财富能否持续保有,值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 #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