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默

哈默

网易号

关注
8619粉丝
0关注
1005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4枚勋章

职场技能、读书拆书、个人成长

  • “你为什么创业?”“因为对钱更理性!”
    昨天见了一位创始人朋友,我问他:“是什么让你选择创业?” 他说:“曾经赚过大钱,也亏过大钱,心态更成熟,对钱更理性,是时候创业了” 这位朋友90左右,曾赚到过几千万,这两年几乎又亏光!跟他聊天,他的眼神睿智有光亮。 “没赚过大钱的人,创业时,容易急功近利。一旦急功近利,比如拿不该拿的融资,容易被资本所累,企业长久不了。” “没亏过大钱的人,对创业没有敬畏心,不重视现金流。企业最重要的是三点-员工忠诚度、顾客满意度和现金流。没亏过大钱的人,对金钱流失的速度没有感知。” 赚过钱,同时,又亏过钱的人,算是完成一次人生金钱观的洗礼,更具理性和智慧。创业很难,但对钱心态的打磨更难。 有的人,只能掌控百万财富,一旦千万丧失理智,堕入深渊;有的人,能掌控百亿资产,一丝一毫都安排妥当,企业和人生都平稳。 如果说创业最关键的要素,希望你首先培养科学的金钱观。钱是难以捉摸的东西,稍不留神你会万劫不复。所谓大局观,金钱上的大局观更为重要,谨记[爱心]
  • 【颗粒度】非常重要!
    近期跟朋友们聊天,大家频繁提到颗粒度的重要性。越厉害的人,他的颗粒度越细。 举个例子,这几天我听然哥的课,他做短视频的颗粒度能缩小到1s。无论是音乐卡点,还是视频调色,亦或是文案台词,他能抽出极细的颗粒,精细打磨和润化。怪不得,他做的好多账号,几个月内都50万粉丝➕ 再比如,上周末朋友提到一个品茶大师。他一口茶,都能鉴别出水是不是二次加热。当时我很惊叹,大牛就是大牛啊,一口都能品出多层颗粒度。 对于我们来说,时间颗粒度也很重要。你的时间是按年感知,还是按分钟量化,越细的颗粒度,你的成就往往更高。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但你能从繁杂的生态里抽出精细的颗粒,用心打磨,匠人精神。如此,你朝牛人之路又进一步! 话说,你的颗粒度如何呢?不论是专长还是时间,建议你都可以量化颗粒度[爱心]
  • 中年人的自白:一个月赚3万,根本不够花!
    前几天跟邻居聊天,她45岁,经营一家小店。有个女儿,在太原上大学。 不知道是不是没人诉说,她突然给我聊起心事。她说,自己一个月赚3万,根本不够花。 其实,我有点惊讶,毕竟没经历过有儿有女的中年生活。我便问,这钱都花在哪了。 她说,大部头是红白事。中年人,身边经常有朋友的老人丧事、或儿女喜事,一个月怎么着也得平均8家。每家平均1000元,这部分支出是8000元。 另外,她的父母70岁➕。两边的父母,每个月身体保健和治疗,加起来也有大几千。这还没算上,如果突发疾病住院的治疗。 另外一块儿,是女儿的上学教育支出。她女儿学美术,材料和器材很贵。女儿节省着花,一个月大几千也没了。 其他的都是住宿和生活成本。因为前两年,她在北京买房,房供一个月也大几千。 这样一算,确实一个月差不多3万支出。人们常害怕中年职业危机,然而,生活危机也令人生畏。 跟她从19点聊到21点,我啥也没说,只是静静聆听。她说完后,神情舒缓很多。 我知道,这些话她无法跟家人说,更不好意思跟朋友诉苦,毕竟她的好朋友也都这个年纪差不多。而我只是一个过客,也算是能接住她所有的艰难与挣扎。 我们太多人对陌生人咄咄逼人,殊不知谁的生活都不容易,得饶人处且饶人。而且,亲爱的朋友,趁着年轻定要使劲努力啊,过了某个年龄,即使你要努力,客观条件也太多阻碍。 未来的未来,你变强了,可是呢,你最想见的那些人,早已经过了好久。请保持努力,别让岁月蹉跎,空余遗憾[拥抱]
  • 说话的小细节,看出一个人的潜力!
    1.有这样一个常见情景,你该如何回答:朋友邮寄一份礼物,你该如何表达感谢? 这个问题,来自于昨晚跟晓敏、崔凯兄、松林兄的交流触碰。 你可能会这样回复:“礼物收到,谢谢你[拥抱]” 但这并不算很好答案,顶多算得标准式客套。 如果你回答:“感谢你的礼物,【我】很开心” 这个回复更好的原因是:突出了主体【我】的真实感受,而且是你带给的美好感受,比单纯说“谢谢你”多了主观与真诚的喜悦。 这也提醒我,表达感谢感恩时,多突出我内心真实喜悦,这往往是对方美好乐见的。 2. 昨晚松林兄提到了项羽和刘邦的故事。 项羽见到秦始皇时,说道:“彼可取而代之” 而刘邦说的是:“大丈夫当如是!” 两个人的反应,演化出不同性格和结局。 项羽的“我可以取代他”,是一种妒忌,甚至是掠夺式的取代、占有、控制; 刘邦的“大丈夫应该如此”,是一种赞美,甚至是称赞式的鼓励、支持、认同。 所以,结局不同: 项羽终因自己的猜忌、妒忌,乌江自刎; 刘邦终因自己的赞美、支持,万人敬仰。 每个人的言语动作,都在预言他的结局。 如果你是占有、控制、猜疑、妒忌,无论你是否天才如项羽,终会毁于一旦; 如果你是鼓励、支持、帮助、赞美,无论是否出身如刘邦,终将缔造大业。 说话做事的小细节,是思维和格局的体现,也能看出你的潜力,不得不让人万分敬畏啊[拥抱]
  • 为什么保险不好卖了?
    今年上演保险代理人“离职潮”。数据显示,从2020到2021年,不到1年时间,保险代理人减少了130万人。 很多人直呼“保险不好卖了”,原因究竟为何?其实,本质上并不是保险不好卖了,而是以前太“好卖”。 以前由于信息差、认知差,外加人情上的死缠烂打,很多保险代理人即使专业能力不够,依然能轻松拿下大单,过得轻松自在,甚至欢呼“保险才是有钱又有闲的职业”。 然而,如今消费群体和技术都变了。 所谓消费群体的改变,就是很多家庭主要收入人群逐渐是80后90后,这批人教育程度高,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可以了解保险信息,从而信息差、认知差逐渐缩小。 而且,这部分人群,更看重保险代理人的“专业”能力,而非靠人情去签单,更加理性。 另外,技术的变化,移动互联网触手可及。消费者不但可以接触更多保险科普知识,而且可以在很多互联网渠道配置保险。消费者知识面和选择面的提升,都压缩了以往代理人的销售半径。 总之,保险是专业服务,而非销售的商品。 要想保险行业做得好,需要你努力提升专业水平,掌握新媒体传播趋势,构建自己的品牌;同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如此,方能品尝行业红利,成为超级保险顾问!对此,你认同吗?
  • 年轻人离职,很多原因可能错在领导!
    年轻人辞职的原因是啥?哪些因素是年轻人辞职的罪魁祸首? 很多领导,认为员工最在意的是【薪水】。为了使员工拼命工作,管理者把薪酬作为主要激励因素。但结局很惨的是,薪酬高并不能阻止年轻人纷纷离职! 社会学家做了很多工作,收集了数十万份调查问卷,探究员工最关心的要素。约翰.奈斯比特和帕特里夏.艾柏登在《公司再造》给出了美观公众议程基金会的调查结果。 员工在意的因素,按照重要性,从高到低为: 1. 与尊重自己的人一起工作 2. 工作要有趣 3. 做得好的地方能得到认可 4. 有机会提高技能 5. 如果你对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有想法,要有人听 6. 有机会让自己思考问题,而不只是被动执行命令 7. 能看到自己的工作带来的最后结果 8. 经理要效率高 9. 工作内容不能太简单 10. 要消息灵通,知道目前发生了什么事 11. 工作要能给人安全感 12. 薪酬高 13. 福利好 看了吧,很多领导认为的薪酬和福利,在员工心目中排在倒数后两位。可见,很多员工离职,并不全在于自己,而是领导的管理理念并不符合员工的期待。 那么,你离职的原因是啥?欢迎说出你的答案!
  • 有个年轻人问巴菲特,何时买房?
    巴菲特没正面回答,而是讲了自己的故事。 巴菲特说:“我结婚时,只有1万美元存款,然后跟妻子说,我们现在有两个选择,由你来做决定。 1.我们可以买房,但这会花光所有积蓄,对于我来说,就像木工失去工具,再也无法做投资。 2.不买房,你可以让我继续做投资,未来很可能我们会住上更大的房子。” 妻子很理解巴菲特,结婚时没买房,而是支持巴菲特做擅长的事。 这件事,给我两个启发: 1.处理亲密关系,尤其面临重大决策,我们可以给对方可选项,并告知每个选项可能的结果,让对方选择。 如此,无论结果如何,也不至于互相埋怨,破坏关系。 2.是否买房,因人而异。 年轻时候,选择空间>为了房而压榨未来所有选项。 如果你为了房,背上重重债务,以至于被债务囚禁,不敢辞职、被工作束缚,那你要慎重决策。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机会,而非被某个外在事物俘虏。 同时,如果不差钱,你要考虑买房和把钱用在其他地方的性价比,找到钱最高效的地方,让时间为你增值。
  • 【模型解读027】复利思维:大成者的终极武器!
    复利思维,很多人知道,但做不到。 谈到复利思维,两个人必绕不过: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巴菲特;一个缔造了科学王国,一个铸就了商业帝国。 不管爱因斯坦有没有真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但这句话成为【复利思维】风靡全球的代言词。 巴菲特则是忠实践行复利思维的人。 巴菲特 30 岁的时候,资产只有 100 万美元左右;50 岁的巴菲特,只是个普通的富豪,而让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的财富,99.8%都是他50岁之后累积的。 有一次Airbnb的CEO布莱恩·切斯基和亚马逊的 CEO贝索斯坐下来聊天,两个人谈到了自己共同的偶像巴菲特。 切斯基就问贝索斯:“你觉得巴菲特给过你最好的建议是什么?” 贝索斯说,有一次我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而且你是世界上第二有钱的人……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所谓慢慢变富,就是复利思维的外在表现。复利,顾名思义是利滚利,数学表达是:收益=(本金+复合利息)^时间。 搞懂复利思维,对我们有啥用呢? ✨1. 大局观 我读过万维钢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是事实: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是世界顶级搭档,殊不知当时公司是三个股东,另一个合伙人是里克·古瑞恩。 但为啥后来,里克·古瑞恩消失了呢?因为没有复利思维,没有大局观。 事情是这样的: 1973 到1974年,美国股市有一波暴跌。古瑞恩在这波暴跌中贷款炒股,加了高杠杆,可股市还是在两年之内跌了 70%。 里克·古瑞恩为了还钱没办法,把伯克希尔·哈撒韦股票以 40 美元一股的价格卖给了巴菲特,就此出局。 那个股票现在是 34 万美元一股。 巴菲特对此是这么说的: “查理和我,我们两个一开始就知道我们将来一定会极其富有的。因为我们知道那肯定会发生,所以我们一点都不着急。里克跟我们一样聪明,但是他着急。” 没有复利思维,很难有大局观,目光短浅反而等不到慢慢变富,从而淘汰出局。 ✨2. 商业成功的钥匙 谈到复利思维,在国内商业上知名的案例,莫过于【农夫山泉】。 农夫山泉,成立20来年,它的创始人钟睒睒一度成为中国首富。一个卖2元矿泉水,如何做到中国首富的呢? 关于农夫山泉的成功,吴伯凡老师在《每周商业评论》里提出很有洞见的观点。 简单概括,农夫山泉就是采用的复利思维,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1) 高价购买高端生产线 农夫山泉听说在日本有一种百万级的无菌生产线,这种生产线能够保证生产一百万瓶水里都没有微生物的污染,随即,钟睒睒在2011年做出了一个看起来非常鲁莽的决定,引进这种无菌生产线。 这种生产线很昂贵,过亿,当时显得没必要,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无菌生产线的优势逐渐显现出复利优势。 2)占据稀缺水源 农夫山泉没有选择用城市的自来水来制作饮用水,而是翻山越岭寻找大自然水源。 农夫山泉坚持在千岛湖、长白山、峨嵋山等全国十多个地方取水,虽然意味着高成本,但是资源是有限的,你占有了,别人就不再能占有。 寻找优质稀缺水源,看起来的确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农夫山泉慢慢形成了一条护城河,很大程度上封死了后来者进入的途径。 ✨3. 个人成功的基石 不论你是谁,都有可能被“风口”吹得焦虑,恨不得三天两头去“捕风”,但如果你有复利思维的话,你会把眼光放长,去抓本质不变的东西。 很多人说,年轻人一定要多赚钱,这无可厚非,但害怕的是一夜暴富。“一夜暴富”在财富上是胜利的,但极易摧毁年轻人的心,变得对“小钱”和“慢事情”不再关注。 比如,美国金融界响当当的人物,杰西·利弗莫尔, 30 岁就已经拥有了相当于今天 1 亿美元的资产。 更恐怖的是,杰西·利弗莫尔的战绩上有过1天赚30亿美元的纪录,天文数字! 你可能会想,这么多钱一辈子都花不完?那你就out了,能赚这么多钱的人,心是浮躁的,人是膨胀的。 果不其然,利弗莫尔继续搞这种冒险的大手笔。结果仅仅4年之后,他就输光破产。又过了几年没意思生活,最后自杀了。 生命是一条长河,要把时间和视野拉长。一时的烟火虽然绚丽,但终抵不过细水长流的永恒。复利思维,提醒我们活得久、够持续,才是人生最终赢家。 总之,复利思维,就是一种大局观、商业世界的钥匙,也是个人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石。越年轻时学会,越早早享受复利的恩惠! 【参考文献】 1. 张潇雨.个人投资课 2. 刘润.商业洞察力 3. 万维钢.精英日课 4. 吴伯凡.每周商业评论 PS:今天是11月最后一天,11月4号我发布豪言“11月每天解读一个模型”,终于成功践行诺言,完成27个模型。 感谢小伙伴们的监督,让我们拥有复利思维:别着急,我们终将极其富有!💪
  • 一个新思维“人性对抗人性”!
    比如,人性是懒惰的,克服懒惰很难靠自律。因为,懒惰是人性,自律是反人性。反人性的事情,大概率会被人性打败! 怎么办?你也要用“人性对抗人性”。人性中,有欲望、渴望,当你找到欲望,极度渴望成功,这种人性就能干掉“懒惰”的人性。 “以其之道,还治其身”,用人性对抗人性,这是我认为最有效的工具,不信你试试[调皮]
  • 有一次讲课,避免镜头反光,我戴了隐形眼镜。不妙的是,由于录课要一天,中途一只隐形眼镜掉落。
    那天有点尴尬,本来录制现场有点焦灼,如果此时我说“隐形眼镜丢了”,未免被认为“找借口”。于是,我在一只有一只无眼镜的情况下,继续完成后续5小时拍摄。 虽然过程很曲折,但也完成任务。录制结束,我将实情告诉录制人员,并坦然说,“不想被认为是找借口的人”,才一直未提。 这次以后,我便“长记性”。每次,我都会在书包多放一副眼镜备用,这就是经历让人成长的醒悟。 刚好今天,有个同事眼镜坏了。我拿出备用的给她,她恢复如初,我们也友好互动一次。 人脉的本质是给予价值,而你的所有经历都是积累价值的基础。 痛苦、挫折、难堪等,都是主观上的感受,而从客观来讲,这些消极的经历会锻造你的品质,辅助你完成价值积淀,以及未雨绸缪的先见。 坦然接受那些痛苦,痛苦过后,你的价值又提升了,如此,方能帮助更多人共度难关。 打不死你的,会让你有能力帮助更多人[拥抱]
  • 【模型解读026】福格行为模型:减少拖延,让用户上瘾!
    福格行为模型,是很多畅销书《上瘾》《增长黑客》《掌控习惯》等争相引用的经典。 福格是“行为设计学”的宗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开创的“福格行为模型”,可以表述成:行为=动机+能力+触发。 1. 所谓动机,就是行动的意愿。 福格博士认为,能驱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核心动机有三种: 1)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2)追求希望,逃避恐惧; 3)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当你的行为满足核心的3大动机,更利于激发行动。 2. 所谓能力,就是行动的便捷性,你得有实力完成这件事。 当一件事越难,我们就越容易拖延,此时解决的方法就是拆解。把大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整体降低任务难度,从而分成能力可及的任务小单元,各个击破。 3. 所谓触发,就是行动的提示。 提示是生活中的隐形驱动力,比如,每天在便利贴写上一件事,就可以提醒我们完成某些行动。 提示,是行为发生的决定性要素;没有提示,行为就不会发生。 可以说,福格行为模型完成诠释了一个行为的产生或者拖延的根源,将行为解构为【动机】、【能力】、【触发】,从而引导我们通往正确的行动。 搞懂福格行为模型,对我们有何用? 1. 减少拖延的产生 福格行为模型,从本质上阐释了行动的根源,所以,将三个元素融合在一起,就能避免拖延。 很多人拖延,无非是三个要素至少缺一环。比如,动机不够强、能力达不到或者没有触发的提示。 当你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问题自然解决。 对于我来说,22点还在坚持写模型,没有拖延,无非是三个元素的完美结合。 1)动机 我在月初就“立下约定”,11月份每天拆解一个模型。而且,我每天要把这个模型发在380+人的社群,如果失言就很尴尬。 这种避免痛苦的驱动力,让我的意志很坚定,不容易拖延。 2)能力 一个模型平均1500字以上,看似很大的任务,但我把它进行拆分。 我将其拆分为三大部分:选题、筛素材、写作。 通常我在中午,就查阅各种重要模型,挑选相对重要的,作为选题,花费0.5h; 下午,可以筛选各种素材,提纯优质素材备用,通常是2-3h; 晚上,便可以写作。有选题和素材,你会写作逻辑和结构,通常外加0.5-1h就可搞定。 所以,我将大任务不断拆分,将每个部分拆为能力可及的单元,从而顺利完成整个行动,避免拖延。 3)触发 通常,我的触发动作有两个:定制闹钟+进入书房。 我会定制必须动笔的闹钟,提醒自己要开工了!此时,我便起身走入书房,打开电脑,完成整个创作。 提示是很重要的,万事开头难,开头的小动作只要打开,惯性便会持续行动,让你一路到底。 所以,如果你还在拖延做某事,定要从3个方面来思考,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2. 打造爆款产品 无论是app还是课程,为了让用户”上瘾”,福格行为模型就是很好的工具。 当你做产品时,为了让用户产生行动,你也要激发用户的【动机】,降低使用产品的【能力】、动作明显的【触发】。 推特联合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说过一句话:“选取人性中的某种欲望,最好是让人魂牵梦绕的某种欲望,然后利用现代科技来满足这种欲望。” 这种欲望,就是激发用户行动的【动机】,将动机与人性相连,你的产品一路开挂。 在【能力】这方面,所有产品都要降低用户使用的门槛,这样才能让用户持续使用。 李翔老师,从6个维度给出满足用户能力的产品分类: 1)时间,也就是完成这项活动需要的时间; 2)金钱,从事这项活动需要的经济投入; 3)体力,完成这项活动需要消耗的体力; 4)脑力,从事这项活动需要消耗的脑力; 5)社会认同,你的社交网络中的其他人对这项活动的接受度; 6)非常规性,该项活动与常规活动之间的匹配程度或矛盾程度。 比如,刷短视频,时间上15s就可以完成一个,不费劲;免费的,不需要金钱投入;也不需要啥体力,躺着就能刷;基本不太需要脑力活动;你可以通过点赞,来传达社会认同;你在手机上就可以刷,与常规活动不矛盾。 所以,如今短视频类的app火爆,完全是有道理的。 在【触发】上,我们经常收到某些app的提醒,或者类似朋友圈上的【小红点】,都是触发的入口。 总之,学会福格行为模型,不但能改善自己行为,还能设计出爆款产品,让用户欲罢不能! END ------- 【参考文献】 1. 得到头条-徐玲 2. 李翔知识内参 3. 《福格行为模型》-福格
  • 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首先有一个“大肩膀”就是你的【竞争对手】。
    竞争对手是很好的学习对象,与其害怕竞争,不如在竞争中快速进化! 如何站在竞争对手的肩膀上?简单粗暴:成为他们的顾客,尽可能多买他们的产品,从内部观察竞争对手可以获得大量市场信息! 如何研究竞争对手?我给你一个问题清单: 1. 你的竞争对手到底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2. 他们是如何吸引顾客的? 3. 他们向顾客收取多少费用? 4. 他们如何使顾客满意的? 5. 他们如何处理纠纷? 6. 他们有什么不足之处? 7. 竞争对手使用哪些策略?哪些策略管用、哪些不管用? 总之,让你成长超快的方式是【成为竞争对手的顾客】,深入感知、研究他们,你会在商业认知上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在家就能读MBA》-乔希.考夫曼
  • 【模型解读025】博弈论思维:做自己才是最优策略!
    博弈论,被认为是20世纪经济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1944年冯·诺伊曼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 博弈行为,指的是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 在博弈论中,最典型的是【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描述的是,有甲、乙两名嫌疑犯被抓。 如果一人认罪并指证对方,而对方沉默,则此人无罪释放,沉默者被判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则二人同样判监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检举,则二人同样判监5年,如图所示。 如果是你的话,你该如何抉择? -如果对方沉默,你选择指证,你会无罪释放; -如果对方指证你,你也要指控对方,否则你就会被判更长的10年。 所以,囚徒困境之下,博弈的结果是都选择指证,共同判5年。当然,这不是帕累托最优解,但这是博弈下的最优选择。 也就是,在互相博弈的情景下,永远不要只想着自己这一步怎么走,永远要想着对方会怎么应对你这一步。 具备博弈论思维,对我们有何用? 1. 信誉和品牌更重要 信誉和品牌,对一个人极为重要,因为人生不是单次博弈,而是重复博弈。 试想,你可以骗人一次,但下次就丢失合作机会。所以,具有博弈思维的人,绝不做“坑蒙拐骗”的事。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单次博弈:比如你去某个旅游景点,街边商贩恨不得狠宰你一笔,原因是你人生很难重复去某个旅游景点。 但如今科技发达,单次博弈的情况越来越少。比如,如果某个景点的酒店“讹你一笔”,你可以在评论网站上给他差评,为后续旅游者指条明路。 所以,移动互联到来,让集体的声音成为重复博弈,无良的商家很难再下“黑手”。 数据越来越发展,信誉越来越重要,品牌也越来越有价值。如果你懂博弈思维,你所做的任何事都要维护自己品牌,因为这是你在如今世界更好存活的最优解。 2. “一报还一报”策略 政治学家阿克斯罗德,有一个著名研究,他邀请了很多专家。他请大家提交不同的游戏规则,并用计算机程序模拟出来,让这些策略互相博弈,看哪一种最终会胜出。 最后,胜出的策略是【一报还一报】。 心理学家拉波波特,提交的这个"一报还一报"策略其实很简单,一共就三条。 1)不主动作恶,也就是说,我不会首先背叛别人; 2)以牙还牙,也就是说,你要背叛我,我就会惩罚你。 3)如果你在背叛我之后又回心转意了,又愿意跟我合作了,那我不计前嫌,继续跟你合作。 “一报还一报”策略,是面对这个世界很好的策略思维。 看到这个策略,我突然想起应对这个世界的3句话:“与人为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还击”、“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3. 做自己是最优的策略 今天读到张维迎老师的一句话,深表赞同,他说:“人类社会的许多冲突,不是源自利益的冲突,而是源自误解,也就是错误的预期。”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冲突来源于误解,误解多半来源于你的“不透明”。如何解决冲突?关键在于频繁沟通,明确自己的原则和边界,做自己,保持透明。 在博弈论里,最佳的策略就是让别人知道你的策略,否则有些人会恶意揣测,反而误伤彼此。 很多人说,如果我透明、被别人陷害,怎么办?当然,有可能,但“吃亏是福”,人生是重复博弈,你绝大概率还是获胜者。 就比如,身边人都知道你是愿意吹亏、愿意无私付出的人,反而会赢得更多合作,获得更广知名度。古往今来,诚信、得人心者,最终会得天下。 另外,做自己,是很多牛人的标配,所谓“特立独行”、“偏执狂”,其实这些人是懂博弈论思维。 何帆老师讲过,“做你自己,我行我素,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更好的策略。你不可能讨好所有的人,试图讨好所有的人,最后一定是得罪了所有的人。做人何必那么累呢?不如清清爽爽地做人,喜欢我的跟我来,不喜欢我的拉倒。” 以上做自己的原则,反而是高效生存的法则。 所以,做人要明确自己的原则,告诉周围“我是啥样的人”;同时,极度坦诚和沟通,让别人看清楚你的“策略”,反而是简单、高效、富足的人生。 总之,博弈论思维很关键,影响人生方方面面,注重信誉和品牌,真诚勇敢做自己,是最优的博弈策略,希望你也活出精彩自我! END ----------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博弈论 2. 维基百科-囚徒困境 3. 王烁.认知训练营 4.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
  • 好企业=50%产品+20%销售+20%团队+10%支持性工作。
    1.产品 没有一个好产品,所有一切都是空谈。 好产品的3个指标:刚需、高频、高质量。 产品如果不是刚需,很难卖出去; 产品如果不够高频,卖起来就会很痛苦,需要不断去寻找新用户; 产品如果不够高质量,用户很容易被别人撬走。 2.销售 销售的关键在于用户痛点是否够精准! 3.团队 团队管理在于【机制】和【分钱】 好的机制能够让坏人变成好人,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变成独当一面的大将军。 如何分钱直接决定了人来不来、能不能留得住、创造的价值够不够高。 4.支持性工作 支持性工作,包括财务,人事,行政,法务,资本运作等等,这些事情都是为前三个核心要素服务。 企业小规模的时候,这些事情甚至可以外包出去,以便团队所有人,可以全力以赴的做好最重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 《从零到百亿》~徐欢生 叮当快药联合创始人
  • 创始人千万不要自嗨,大家加入你的公司,不是因为你的个人魅力有多大,而是因为你能帮大家赚更多钱,或者未来有可能帮大家赚更多钱。
    当然,我不否认个人魅力的重要性,但个人魅力只能用于初始吸引别人加入;但这些人能不能长久跟你在一起,还是取决于你能不能带大家赚更多钱,建造更伟大的梦想。 -读《从零到百亿》有感
  • 【模型解读024】双轨模型:减少决策失误,走向高质量人生!
    双轨模型,是卡尼曼曾经在诺贝尔获奖致辞中提出:人类思维是双轨模型--一个是直觉性的,另一个则是推理性的。 其实,查理.芒格也极力推崇双轨模型,他在《穷查理宝典》中,这样描述: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我已经养成使用一种双轨分析的习惯。 首先,理性地看,哪些因素真正控制了涉及的利益?其次,当大脑处于潜意识状态时,会自动形成哪些潜意识因素—这些潜意识因素总的来讲有用但(在具体情况下)却又常常失灵? 一种方法是理性分析法—就是你在打桥牌时所用的方法,认准真正的利益,找对真正的机会,等等。另一种方法是评估哪些因素造成潜意识结论—大多数情况下是错误的结论。” 而且,查理.芒格将双轨模型用到极致,并在投资中大有作为,他说:“一般来说,股票的估值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人们评估小麦价值的方法—在使用者看来,小麦有多少实际的使用价值。 第二种方法是人们评估伦勃朗等艺术家的价值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伦勃朗们被认为价值很高,是因为它们的价格在过去一路上涨。” 还有一位双轨模型的高手,就是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决策的方法就是双轨模型: 1. 富兰克林把自己的思维分成两个人,一个人是正方,一个人是反方。 然后用一条线将一张纸分成两栏,一栏的上方写上“正方”,另一栏的上方写上“反方”。 2. 他客观地给刚刚写下的想法打分,不带有感情色彩。这一步他确认了各种想法的权重,也就是有价值的程度。他把这些想法数值化了,变成可比较的数字。 3. 他计算了两边的分数,把相同的分数抵消,就自然知道该怎么作决策。 那么,具有双轨模型后,对我们有何用? ✨1. 提高决策质量 我们上一期分享的人类误判心理学,它们就是容易误导我们的直觉误区,要警惕这种潜意识,有可能将我们拉入坠落的悬崖。 90后的小伙伴们,动不动就想辞职,甚至“裸辞”,其实,这便是情绪和直觉占上风。要不要离职?何时离职?建议你做一个系统的评估,理性感性双管齐下。 就比如富兰克林的做法,你是否也可以效仿一下,在纸上写出离职的正反两面,从而加权得出更客观的评分呢! 人生很多事,如果不使用有效的思维工具,很容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从而听从直觉,导致决策质量下滑。 很多厉害的人,都会将各种工具量化,从而辅助决策,就比如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强调的原则是以可信度加权的方式做决定,以系统化的方式来决策。因为随着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金崛起,投资者难以通过依赖“直觉”和“见识”的投资风格持续获利。 ✨2. 成功几率更高 我们做任何事,都受概率论的影响,而成功也是一个概率事件,而双轨思维可以提升成功的几率。 今日资本的执行董事马骏,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有潜力的商业模式:能顺应趋势,而且这种趋势是双轨驱动的。意思是说,线下这个行业本来就在长,而且互联网渗透率又在长。 再比如,如今创业的时候,也要有双轨思维,进行线下+线下双轨营销。 线下:建立全国招商中心,招省、市级代理,利用代理商的成熟销售渠道来实现迅速推广; 同时线上:建立微商、公众媒体平台,重点在于品牌推广。 线上、线下同质同价,保证代理商有利可图。 ✨3.生活质量更高 无论是处理职场关系,还是亲密关系,当你具备双轨思维时,就不会固执偏见,被别人定义为“情商低”。 就比如,熊太行老师在解决夫妻关系问题时,提出一个观点很有启发,他说:“用理性分析利害,用直觉解决纠纷。 就比如,用理性看清楚局面之后,如果能用看似是直觉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来,是事半功倍的。 你可以拿出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论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是如果你在说服自己的配偶,最好是用一句押韵的金句,或者是打一个高明的比方。” 这也类似,“情商低的人,就是不停给别人讲道理”。“讲道理”是理性思维,而如果想说服人,最好动用“感性的力量”,用故事、金句、类比等效果更好。 优秀的说服者和鼓动家都善于使用类比。 “在《马太福音》里,耶稣看见了有的人整天忧愁苦闷,因为自己太穷了,当然他可以说一句“70%的乐观的年轻人在三年后收入增长了15%,摆脱了贫困”,但是他明白一个类比会更好,结果说出来是这样的: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总之,当你掌握了双轨模型,决策质量更高、成功几率更大、生活更幸福,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追逐的吗?赶紧使用起来吧! END ------- 【参考文献】 1. 熊太行.关系攻略 2. 《穷查理宝典》-[美] 彼得·考夫曼 主编 3. 《人生算法》-喻颖正 4. 李翔知识内参 5. 刘润.5分钟商学院
  • 人生本来就充满遗憾,本质原因在于宏观世界的时间是单向的。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人生就要多体验”,说得没错,貌似体验多了就没遗憾似的。 但问题在于,人生无论如何,都无法穷尽所有体验。人类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宏观世界时间的单向性,而且时间是有限的。 正是因为时间单向性、有限性,每个人本质面临的是一次次【生死抉择】:选择这条就无法返回去重选的艰难。 很多人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劝你按照他的方式去生活,貌似他的选择就是对的就是合理的!哎,多么愚蠢的人类,人性本身就有“自视过高”的弱点。 就比如,同样是运动,有人喜欢打篮球,有人喜欢跑步,有高下之分吗?可怕的是,你本热爱跑步,但从众选择了打篮球,一生并不快乐…… 人生一场,无非是极大限度获得愉悦,这份愉悦,不论来自于个人高层次的自我探索,还是来自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或者二者兼有。 刚出生,每个人是无限可能的元状态。但从出生那一刻,你面前就有两条路,选择一条必然无法选另一条的“遗憾”。 人越长大遗憾越多,原因无非是选择权的减少。比如,18岁你可以选择某所大学;而25岁,你已经毕业,就失去重选某所大学……选择权消失了! 时间的单向流动,我们面临的是一次次选择权的丧失,而且不选择也是选择呦! 当你明白人生的这种机制,就不会从众做选择,不从众选择的基础是【你内心深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所以,你是否结婚、是否创业,我都尊重你,那是你的路!但你也无法说服任何人,因为我们都在体验人生,你就是你过去人生体验的总和。 试图“主观”去帮助别人做选择的人,是多么迂腐可笑,甚至是“生命掠夺”。 亲爱的朋友,我不会劝你体验各种人生,我只希望你每一次选择都基于内心深处高质量的思考,在人世间获得真正的愉悦!
  • “基层靠提成,中层靠分红,高层靠股权”
    之前我对这句话,止于“明白”。今天详细研究《从零到百亿》,有深层次洞见,分享给大家。 1.基层靠提成 如何设置管理手段,最重要的是洞察每个层级最深需求。 基层深层次需求是啥?4个字“养家糊口”。 所以,基层最关注的是【现金】,即时到账。 少跟基层谈愿景、谈“我有一个梦想”,基层就想混口饭,跟你的梦想有P用。所以,对于基层,与其空谈梦想,不如训练他们的执行力,让他们拿提成,高高兴兴拿现金。 拿现金➕及时反馈,对于养家糊口的基层,有强大的吸引力。 2.中层靠分红 中层员工,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复制自己、培养团队】 所以,中层员工的收入,要跟团队绩效深深挂钩。而且,要有独立负责人的意识:也就是本团队业绩越大,团队长收入越高,团队长对团队的结果负责。 很多企业臃肿低效,原因是中层只是上层命令的传达器,这是不对的。中层是很重要的主角,复制自己,带领团队一次次拿下胜仗。 3.高层靠股权 高层最关心的是啥?显然不是养家糊口,高层年薪很高,生存不是问题,而且你给大量现金,他们未必看得上。 高层要用股权激励,跟公司前途系在一起。企业如何给高层股权呢?不是根据高管的职级、工作年限,而是根据当年新增的业绩。 比如,公司有4个高管符合股权激励,A新创造业绩10万,B新创造业绩20万,C新创造业绩30万,D新创造业绩40万,4个人总共100万。 年底公司计划拿出1000万元的股份奖励大家,按照比例,A分得100万,B是200万,C是300万,D是400万。 还有一点关键是【股权不能白送,高管要花钱买】,但花钱要有折扣,让高管感觉捡便宜,比如说1折购,A花10万元可以买到公司100万元股份。 这个购买是自愿的,高管可以自行抉择,这样解决了两大问题: 1)花钱买,高层觉得占了便宜,感激公司;如果是白送的话,很多人觉得比别人拿得少,反而憎恨公司。 2)钱花在哪,心就在哪。当高管花钱买的股份,更能跟公司拧成一股绳,为公司的愿景和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他们的股份也越来越值钱! 总之,基层靠提成,中层靠分红,高层靠股权,要洞悉不同层级的深度需求,方能打造更具生命力的企业[爱心] 【参考文献】 《从零到百亿》-徐欢生 叮当快药联合创始人
  • 【模型解读022】前景理论:你的幸福水平,取决于参考点!
    前景理论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非常有名,这个理论也奠定了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基石。 前景理论是由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并于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前景理论解释了人们决策时的非理性。 比如,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时是风险规避的;而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喜好的。 举个例子: 选项A:你有80%的概率,获得5000元,但有20%概率一无所获; 选项B:100%拿到4000元。 你会怎么选?大部分人选择B,也就是对于获利我们倾向于见好就收,风险逃避。 例子2: 选项C:掷硬币,正面朝上,你要给别人2000元; 选项D:直接给别人1000元; 你会再怎么选?大多数人选择D,投硬币赌一把,而不是直接给别人1000;当面临损失时,我们是风险喜好的。 前景理论深刻揭示人们的决策逻辑,它最重要的是给我们一个【参考点思维】,参考点不同,人们的决策结果有可能相反。 就比如,我们刚刚举的例子:对于损失和获利,改变评价事物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懂了前景理论,有了参考点思维,对我们有何帮助? 1. 理性消费 上周末,一个朋友准备购买豆浆机,在某平台页面上看到原价699元,现价299元,他果断下单了。 其实,页面还有很多其他价位,他都没考虑,潜意识里原价是699,有种“获利”的感觉。 很多平台搞“双十一”、“618”等等,也是在用户心中打造参考点,果断非理性囤货。 当然,很多用户说,我在这些节日买东西是真比平时便宜?确实有可能,但你更应该反思,你的整体消费水平上升了啊。 平时我们也就买个200元的必需品,但一到“双十一”你会买下很多非必需品,这些非必需品的价格远远超过你认为的节日便宜。 理性消费,就是别去对比不同时间的价格,而是根据需要去采购。而且,如今直播如此火爆,又有多少人在直播间大肆进行非理性消费呢? 2. 幸福水平,取决于参考点 同样是年薪20万,如果周围同事都是30万,和周围同事都是15万,你的幸福水平一样吗? 这就是参考点的不同,深度影响你感知幸福的水平。 前几天,一个朋友聊天,他说刚刚加了某美女好友,聊得也很好;但晚上突然被美女拉黑了,他悲痛万分。 其实,我们发现一天之内,从睁眼到睡觉,他其实并无变化,但失去的痛苦远大于获得的快乐,原因在于失去是以前面的获得作为参考点。 就比如,小时候你在地上捡了100元,一会儿又丢了,你肯定悲伤的情绪远大于快乐,虽然从数量上你根本没啥得失。 幸福如何衡量?取决于财富的多寡,还是学历的高低,还是颜值的美丑?其实都不是,幸福取决于你的参考点在哪里。 如果你每天对已拥有的满心欢喜,而不是攀比或者嫉妒,你的幸福度大大提升;而如果你天天盯着比你好的人,无论是金钱上还是颜值上,你一辈子都无法幸福。 幸福来之不易,因为它深深刻在人性的贪婪上,所以,如果你试着调低幸福的参考点,人生呈现别样的风景。 很多人可能问,参考点放低,会不会不思进取?其实不是的,把幸福的参考点放低,主要是明确幸福的真谛,而人生是不断向前的,不断超越自我,是持续带来新鲜幸福的源泉。 希望你不要总跟别人比,从内心深处挖掘幸福,也就在自我内部建立参考体系。 总之,搞懂前景理论,让你更有智慧,活得更幸福。 END ------- 【参考文献】 1. 陆蓉.行为金融学 2. 香帅.北大金融学 3. 百度百科:前景理论
  • 为什么你的产品卖不掉?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如果你有10元,跟用户交换他手里1元,你觉得10元卖得动吗? 显而易见,会被疯抢,卖爆!因为无论是谁,买了你的产品,都赚大了! 这里会有两个启发: 1. 如果你的产品能给用户提供10倍的价值,怎么可能卖不动呢! 2.目标用户精准,💰这个产品,没有人会不喜欢吧! 所以,你的产品卖不动,原因无非两个: 1. 价值度不够 2. 目标用户不精准 很多人说信任不是最关键的吗? 信任只能击穿第 一次销售,但如果你的价值度不够,信任一下子就会崩塌!用户可不傻,绝不会为一个毫无用处的东西,买第二次!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