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俊杰看财经

齐俊杰看财经

网易号

关注
7.9万粉丝
4关注
1277被推荐
IP属地:海南

财经专栏作家 投资人

1枚勋章

说你看的懂的财经

  • 昨天晚上开始,美国公布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先是美国第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修正值为1.3%,如期下修,不仅低于此前1.6%的预估,也明显低于2023年第四季度3.4%的增速。经济增速下调,主要是因为消费支出低于预期。另外, 申请失业金人数,当周为21.9万人,也高于市场预期的21.8万人,和前值的21.5万人。再有一个数据就是,美国4月的成屋销售指数环比下降7.7%,跌到了72.3,创下2020年4月以来的新低,表明极高的贷款利率,已经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了极大的拖累。
    综合这三个数据表现,美国的经济再次出现了下行的苗头,所以昨天的市场也开始重新交易美联储降息的逻辑,美元美债出现了明显的下行走势,人民币也顺势升值,从昨天的7.27,升到了早盘的7.25。美股昨天表现不佳,还一度出现了交易故障,整个走势被冻住了,无法报价,持续了不短的时间,才得以回复。最后英伟达还尾盘跳水了3.77%,导致纳斯达克跌幅在1%以上,不过,跟我们相关的纳斯达克金龙指数和富时A50指数却分别上涨1.37%和0.5%。 当然这些数据,可能还并不稳定,最重要的2个数据,要在今天公布,先是早上的时候,我们会公布自己的5月份PMI数据,目前预期是平稳,大体跟上个月持平。也就是在50.4附近,如果能往上走一点,那么会对市场形成比较好的支撑。如果往下走,就是不利因素。而今天晚上,美国还要公布他的核心物价数据PCE,上个月的同比数据是2.82%,环比是0.32%,这个数据的变动方向至关重要。不过昨天晚上公布的一个修正数据,美国第一季度核心PCE物价指数年化季率修正值为3.6%,预估为3.7%,也就是说,第一季度的数据被下修了,物价可能没有之前预计的那么强,预示着今天晚上,美国这个数据很可能会继续往下走。
  • 当前的市场热点扩散的非常厉害,没有主线,也没有景气方向,也就是说你研究公司,研究业绩根本没用,市场不认这些。为啥不认,因为区别不大。景气的行业没好到哪去,而且整个经济不往上走,物价不往上走,就没有需求弹性,所谓那些景气行业,也没有可持续性。所以大家都是以短炒的思路在进行投机,涨一点就想跑。所以这几年基金经理的业绩反而更差。主要就是这个原因,不是他们的研究不行,而是市场不认。那么反过来说,啥时候基金经理的业绩能大幅跑赢全市场,就是在经济和物价往上走的时候,景气投资趋势回归,有一些行业能持续的业绩提升,甚至超预期。那时候基金经理的研究才有价值。比如美国股市上,你会发现买全市场的跑不赢买标普500的,买标普的跑不赢买纳斯达克的,买纳斯达克的跑不赢买七小强的,买七小强的跑不赢单调英伟达的,这其实就是景气带来的结果,我们这也一样,前两年白酒,新能源,医药的抱团,也是景气周期导致的。但经济往下一走,这些景气就都维持不住了,后面反而这些东西,跌的更多。基金经理的业绩大幅跑输全市场。因为这些好公司的估值之前都被拔的太高了,先杀估值,再杀业绩,最后杀情绪,那些之前的大牛股,基金重仓股普遍跌了50-70%。
  • 这几年股市上红利高股息表现最好,但是不是他一直能够好下去呢,其实也不是,等啥时候经济往上走,物价往上走,美国那边美元美债往下走,红利就该不灵了。如果有增量资金介入股市,红利还不至于跌,如果没有增量资金,可能会出现,别的都涨,红利反而下跌的局面。价值搭台之后,成长才会唱戏,等市场开始认经济增速的时候,红利就不够性感了。这其实就是我们一直讲的渣男理论,渣男很浪漫,善于给你讲风花雪月,而老实人都是直男,相当无趣,只有被渣男伤透心之后,才会想到找个老实人嫁了,但是跟老实人过一阵之后,又觉得无聊,渣男过来一勾搭,你又会跟着跑了。所以投资者,本质上也是渣女体质。这就是人性。也就是股市的根本规律。
  • 海银财富终于暴雷了!之前就说他早晚得出事。中植,诺亚,海银全齐了,一个也别想跑。不过海银这700亿,竟然很多都是虚构的。确实够野!之前就知道他不合规,没想到这么不合规。
  • 从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数据也能看到,当大家的收入预期持续下降的时候,房价收入比这个指标,下降的幅度更大。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房价的变动,就是大家收入预期的变动引起的。
    那么逻辑链条就比较清晰了,房价下跌,因为房租下跌,房租下跌则是因为收入预期下降,那为啥收入预期下降?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个是疫情这些年,很多生意都被搅和黄了,到现在依旧没能修复,失业率并没有显示出现在的就业市场的艰难,但其实看网约车,看外卖,整体饱和,其实就可见一斑。这就相当于,失业蓄洪区或者叫做缓冲区,已经都满了。 第二是高薪岗位,基本都被打击了一遍,比如互联网,房地产,金融,医生,甚至公务员,这些都是原来社会上最能赚钱的行业,从业人员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特别是互联网,年轻人最多从事的就是互联网行业,在互联网大规模收缩之后,裁员,降薪越来越多,导致年轻人收入预期严重下降。 第三是资产价格全面下跌,包括楼市和股市,也包括各种信托,理财的暴雷,相当于让大家的财富大幅缩水,投资都亏着钱,大家也就本能的先想到节衣缩食,勤俭持家。这个反过来又让企业的经营更加艰难。 第四,政策上不太给力,财政上一直处于紧缩状态。大家其实在疫情之后,都憋了一口气,可算是放开了,本想好好冲一把经济,但结果去年一直处于财政紧缩状态,这就让大家有劲也使不上,干啥都赔钱。甚至有不少朋友反映,疫情期间都没赔这么多钱,结果放开后生意更惨了。之所以财政总是不发力,这个确实让很多人都不理解,似乎是一场误会,上面总觉得下面还有钱,下面总觉得上面知道自己困难。所以全都整岔劈了。直到房地产和城投噼里啪啦的暴雷,上面才终于知道,底下是真没钱了。但此时,其实已经通缩了很长时间了。这个对于经济的伤害,以及对于个人财富的伤害极大。以至于现在大家啥政策都不信了。   总之,疫情放开后的这段时间,实际上大家的体验感是很差的,我们出去参加活动,现在各行各业躺平的心态非常严重,大家都是一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心态,从上到下都在打太极,先保证不出错,这种心态已经非常不利于社会活力了。所以就发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现在其实政策已经很着急了,开始了全面的放松,也包括了国家收储,但是否还有效,这个还得边走边看了。或者说,现在要想彻底扭转房地产预期,一方面要先解决房地产的流动性危机,另一方面可能得先从提升收入预期下手了。
  • 租金也下跌了不少,租金跌到了90以下,房价跌到了80,也就是说,相比于2018年,房租跌了10%,房价跌了30%
  • 《征服市场的人》用量化打败一切投资大师的数学天才西蒙斯

    2024-05-29
    图片
  • 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不用灰心,即便我们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独角兽企业仍然在增长当中,足以见得我们市场之巨大,造富能力之强。就像李光耀说的一样,中国是个大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和经济的纠错能力,这就足以保证他的下限。甭管出现多么大的偏差,只要休养生息,很快经济就能回来了。历史上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上面四方面的问题,为互联网证明,不要在用A4纸,去对行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有时候不要过早的对一个行业下定义,就比如英伟达,昨天又创新高了,这个企业一开始就是做游戏机零部件起家的,按照我们现在的普世价值观,玩游戏的能有啥前途,甚至还会耽误孩子学习,毁掉青少年的一代,。但不到30年,他成为了科技界的超级巨头,大国竞争的有力武器。在痛心疾首,我们为啥没有英伟达的同时,更应该冷静想想,我们是否有英伟达的土壤。
    另外,要活跃资本市场,提升整个二级市场的估值,楼市你现在很难托起来,至少应该先把股市搞好,有了赚钱效应,大家不会感觉到那么穷。消费才会有起色。有了基本面托底,更多的人才会去选择创业。这一切都需要扩张性的政策发力,在居民,企业,地方政府都不能加杠杆的情况下,财政必须得承担更多的责任才行。所谓债务重组,必须得有一个能在未来增值的资产,才能进行,以前化债简单,主要是土地能够增值,而如今为啥化了一年,都化不动,说白了就是土地也不行了,所有资产都在跌,那么债肯定是越化越多,越化风险越大的。所以通缩化债这条路,根本无解,必须走向再通胀才行。
  • 昨天有一个问题火了,创投圈和互联网圈的朋友们,都在刷屏。领导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下降的主因是什么?
    我们先回答什么是独角兽企业,就是指那些,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的创业公司,也就是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创新领域具备巨大潜能的企业,在咱们这最典型的就是抖音后面的字节,还有阿里的蚂蚁,华为一般不算,因为成立时间太长了,而且实力也远在独角兽之上。 那么第二个问题,独角兽企业数量如何?这个数据统计的并不全面,目前根据已知的一些报告,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131家,2017年164家,2018年202家,2019年218家,2020年251家,2021年是316家,2022年357家,2023年是394家,2024年截止现在已经是369家了,所以可见,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从2021年之后,开始下降了。所以领导才提出这个问题。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给出这么几个回答。 首先,互联网变天了,2021年之前,腾讯和阿里,市值比肩的是亚马逊和微软,但在在2021年之后,开始了互联网反垄断,不再让腾讯阿里向外扩张,这就让互联网行业急转直下,如今腾讯市值只有微软的8分之一,阿里更是只有亚马逊的十分之一,以前大家创业的逻辑很简单,先找个好项目,专门做这些大企业不做的事情,然后拿到融资,搞几年之后,如果有规模,就会被平台收购。成为一个分支。如果再有前途,会被平台拿出来,单独上市。但后来情况变了,平台被限制,不能再往外扩张收购,那么那些风险投资,就少了一个退出路径,他们只能把企业做到上市才行。所以风险大增,于是风险投资开始明显收缩。既然搞不到钱,创业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 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量下降的主因是什么?我们能想到的是四个原因
    首先,互联网变天了,2021年之前,腾讯和阿里,市值比肩的是亚马逊和微软,但在在2021年之后,开始了互联网反垄断,不再让腾讯阿里向外扩张,这就让互联网行业急转直下,如今腾讯市值只有微软的8分之一,阿里更是只有亚马逊的十分之一,以前大家创业的逻辑很简单,先找个好项目,专门做这些大企业不做的事情,然后拿到融资,搞几年之后,如果有规模,就会被平台收购。成为一个分支。如果再有前途,会被平台拿出来,单独上市。但后来情况变了,平台被限制,不能再往外扩张收购,那么那些风险投资,就少了一个退出路径,他们只能把企业做到上市才行。所以风险大增,于是风险投资开始明显收缩。既然搞不到钱,创业的人也就越来越少。 其次,教培的打击,让国际资本望而却步,一个欣欣向荣,需求旺盛的行业,瞬间灰飞烟灭,这种事在国际风险投资史上并不多见,原来都估值几十亿美元的在线教育机构,最后被迫都转行去直播带货,再加上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提法,也让国际资本也开始纷纷望而却步,一时之间国内投资人都大幅减少。从2021年之后,我们就很少听到,谁家大笔融资几亿的消息了。 第三,股市开始进入漫长的熊市,二级市场估值一直被压缩。健康的投融资市场,基本上一级市场估值在10倍左右,二级市场估值20倍,这样大家才都有的赚。而这几年,我们的市场估值都压到了10倍,有个风险投资人去年抱怨,说现在腾讯估值才10几倍,这一级市场还怎么玩,大家都躺平,买腾讯的股票算了。所以显然,一二级市场,长期没有估值差,就会严重挫伤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风险投资没有积极性,那么创业自然也就没有积极性。 第四,这几年先有疫情,后有通缩,名义上宽松,实际上紧缩,对于创业来说,环境实在比较糟糕。随着房价,股价,收入的下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大家都感觉自己变穷了,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明显变差,消费需求明显降低,所以你干啥都很难赚钱。而那些独角兽企业,大部分都是要靠长期烧钱投入的。在这种时候确实很难。
  • 前不久,“银行客户经理从月薪过万降至到手不足1000”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大众对金融机构业绩压力和数字化转型的讨论。
    近几年,部分数字化转型步伐更快的银行,比如交通银行,在贷记卡系统,通过使用OceanBase,金融TPS(每秒处理事务数)提升6倍、跑批效率提升超过7倍。 另一部分银行则陷入了“转型陷阱”,在局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尝试取得一定成效,但投入产出比偏离正常范围。 事实上,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排头兵,金融业因其特殊性,在现实推进中仍面临多重挑战。一边是要保持系统稳定、安全,一边又要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一直以来,大多数金融机构在信息化系统升级数据库时,通常采取循序渐进、缝缝补补的策略,即先边缘系统再核心系统。 但面对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你追我赶”的态势,最近也出现了新的解决办法。 近日,OceanBase的CEO杨冰就基于长期服务金融机构数据库转型升级的经验提出,从核心系统开始升级,更有助于彻底抛弃原有的陈旧数据架构,更快地使用新数据库技术满足现代金融业务发展。 也就是说,不同于过去对边缘系统的修修补补,而是从核心数据库开始升级,才能够更快的带动边缘系统上线。 那这套新理论究竟能不能实现?杨冰也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有需要的可以自行查看。总体来说,还是有不少值得参考的新观点。
  • 昨天我们还在说,现在股市没有基本面可以反映,基本全都在反映政策,有政策就涨,没政策就跌。就在连跌几天,大家又开始悲观的时候,政策组合拳又来了。昨天两大利好突袭资本市场,下午指数也上演了绝地反击。
    先是昨天下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国家大基金三期成立,注册资本就3440亿元。超过了前两期的总和的3300亿。出资股东包括,国开金融,中移资本,财政部以及国有六大行,其中工农中建各出资215亿,交通出200亿,邮储出80亿。国家大基金的投资方向,就是芯片半导体领域,比如我们熟悉的,国家大基金二期,入股长江存储,一下就改变了全世界的内存和闪存产业,把原来上千块钱的存储芯片价格打到了几百块钱,如今存储芯片领域,我们已然具备国际先进水平。而在国家大基金二期的时候,其实才千亿规模,这次直接上到了3440亿。目的就只有一个,在算力芯片上,要取得重大突破。这就相当于给上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大家加油,钱有的是! 2014年三季度,国家大基金成立以来,就预示着,我们在集成电路,也就是大家口中的芯片领域,全面提速,之前我们更多是举国体制与市场研发割裂,所以导致芯片产业进展缓慢,而国家大基金的 成立,代表着政府出钱,市场化运作的完美结合。相当于由国家来做这个巨烧钱行业的风险投资人,把钱给到那些更有市场敏感度的企业手里,这样会让整个产业更有效率。通过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从而实现我们整个芯片产业的战略性突破。比如我们熟悉的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片企业,长电科技,三安光电,士兰微,华大九天,北斗,北方华创,华虹半导体,紫光展锐,这些背后都有国家大基金的影子,而且持股比例都不低。那么如今这第三期的3000多亿怎么用,其实毫无疑问,就是要进军先进制成了,目标就是英伟达,高通,台积电,三星这些企业。而能与之有一战之力的,其实已经越来越明确,无非就是麒麟,鲲鹏,升腾,龙芯这些处理器品牌。记得去年就有类似的传闻,以某大厂为核心,国家给与战略投入。打造芯片半导体的强芯产业链,目前这个传言正在走向现实。我们也在多方调研之后,得到一些共识,虽然现在跟全世界的芯片产业仍有2代差距,但其实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我们现在正处于高筑墙, 广积粮,缓称王的阶段。就目前手中的技术储备来看,光刻机和3纳米封锁基本已经不成问题。所以我们始终对芯片产业充满信心,之所以股市表现不佳,说白了还是因为风险偏好问题,大家现在不敢去想诗和远方,只愿意相信股息率这些苟且。所以问题在股市,而不在产业。昨天我们还在粉丝群举例,比如中芯国际这种企业,一季度已经超过了格罗方德和联华电子,成为台积电和三星之后的第三大世界级代工企业,而且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他们的产线已经全部开满,订单供不应求。大家可以反过来想想,如果他要是美国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中芯会值多少钱?
  • 昨天晚上,上海限购放松,也是大大超出市场预期,简单来说,涉及这么几项,非沪单身买房,社保5改3,个别区域3改2,取消离婚和赠与的购房限制。二孩以上家庭可以多买一套,还支持企业买小户型,另外上海也对利率进行了优化,商贷和公积金首套降到20%,二套降到35%,商贷利率下限减45个基点,直接降到了3.5%,二套也降到了3.9%,有人说上海这个政策,也还是在挤牙膏,放松的还是不彻底,但至少说明,现在挤牙膏的速度明显变快了。
    之前普遍认为,北京上海是独一档的存在,即便广深放松了,北上也会坚持,如今看来,上海已经开始松动,那么北京大概率可能也会跟进,而且这种政策,也都是边打边看,如果效果不佳,政策还会继续加码,社保能够5改3,后面也能3改2,或者3改1,利率3.5%不解渴,也可能进一步降到3%以内,这都是非常有可能的。如今最重要的信号,其实就是上海松了,上海松了之后,深圳广州步子就会迈的更大一些。全国楼市,向着彻底解开限购,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还是那个观点,虽然我们之前一直看空楼市,但现在也认为,政策转向稳住楼市,特别是稳住成交,稳住开工,施工和竣工,是正确的举措。这一波的目的是保量,很难再加杠杆了,至于大家关心的价格,很难再上涨了,能在这个位置把价格稳住,就已经很不错了。只要价格不再暴跌,一些需求就会重新释放。但价格很难V型反转了,因为收入下降了,杠杆率已经到达极限,房地产价格磨底的时间,将会比股市长的多。直到收入预期恢复,杠杆率下来,价格才会重新往上走。
  • 上海也跟进了。限购也松了,社保要求5年改3年了。公积金贷款利率降到20%,这个不容易。就看北京的了
  • 当下的市场,全靠政策活着,而今年跟去年最大的区别在于,政策已经转向。从喊口号,到脚踏实地,真金白银。未来政策的力度还会更大。直至经济重新走向在通胀。一旦在政策的引导之下, 市场出现了财富效应,那么144万亿储蓄,就会闻风而动。股市活了,资产价值就高了,债务率自然下降,所以很多宏观的问题,也就都解开了。原来土地财政之下,重组的思路都是通过土地完成,土地被转来转去,通过未来的升值,化解债务,如今土地财政结束,未来将是股权财政的时代,重组化债,必须要通过股权升值才能实现。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经济再通胀的逻辑。想要通缩化债,根本就是无解。所幸政策已经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
  • 这样的行情之下,现在唯一做多的抓手,其实就是政策,每当预期一个政策要落地的时候,市场都能被带着往上走一走,但政策空窗期,或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马上就会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政策后面会怎么样?其实政策也在悄悄起着变化。
      首先,顶层设计这块,今年已经明显修正了方向,去年更多的是喊话,希望通过喊话来带动老百姓加杠杆,但自身却保持政策定力,财政和货币上都相对保守,但今年股灾开始,政策已经坐不住了,已经开始了明确的转向,先是特别国债,后是央行再贷款,还有央行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到多部门对房地产输血,多地公共事业企业涨价,以及最近的企业家与专家座谈会,都在释放着一个信号,我们即将启动再通胀。也就是政策定力,不提了,最后将走向中国式的QE之路,中央加杠杆的方式,拉升资产价格,化解债务风险。   其次,市场制度建设这块,自打2月股灾后,换人以来,资本市场就一直在缝口袋,把四处漏水的口袋,先给他缝严实,先是IPO暂停,又是st退市,再到最新的减持新规,目的就是改善市场的流动性环境,不让太多的资金跑掉。把口袋扎好之后,才能往里面灌水。否则这些窟窿不先补上,灌进来的水,也都会被薅羊毛。   第三,与海外博弈,想宽松,但是又不能抢跑,因为还受到美元货币政策的制约,汇率如果出现大幅波动,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一直都想等一个最佳的时间窗口,但是等来等去,一直都没等到。现在也实在等不起了,逐渐开始试探性的宽松。比如房地产这次的政策调整。而且央行这次显然就是小试牛刀,3000亿肯定是不解渴的,他主要试探一下,1看收储是否有效,2会不会引发汇率波动。如果证明有效,汇率也没反应的话,后面还会有个大的举措,事实上当年的PSL棚改货币化, 也是分几批发下去的。一开始的量也并不大。
  • 上周,我们市场突然下跌,很多朋友都感到相当不爽,稍稍恢复的信心,又开始遭遇打击,这其实就是当前市场交易的几个特征。
      首先的特征就是,没有经济复苏,也没有业绩主线,现在市场资金都像无头苍蝇一样的乱撞,连国债都能给炒起来,足以见得现在市场完全不缺钱,但却缺少足够的常识。连超长期国债是什么都不知道,很多人就敢追涨,结果被人家一把收割了10年的收益,那些追高买国债的投资者,要想解套,可能得10年以后了。   第二个特征,市场全都在交易预期的变化,这些预期来自于政策,来自于海外。美联储偏鹰,美元走强后,国内资金先被吓退,周四周五两天,因为东部的活动,引发调整,最后发现北向流出的并不多,跑的还是内资。所以这就是典型的人吓人吓死人的节奏。但其实五月底和五月初,有啥变化吗?啥变化都没有,反而政策的力度更强了。   第三个特征,买预期卖现实,也就是小作文传说期,市场会不断上涨,当小作文落地,变成现实之后,就开始跌,地产链最为明显,从最后落地的央行提供再贷款,收购存量房的政策来看,比市场传的还好,同时首付降低到15%,公积金贷款利率降到2.85%,商贷下限取消,这些都是市场传言没有的东西,但是没用,政策落地后,地产跌去了6%。   第四个特征,除了股息率啥也不认,甭管你业绩好不好,小米净利润100%又如何,该跌还是跌。任何业绩催化,都不反应。这就是风险偏好的影响,甭跟我说那么多,我现在只信你能分红,还得稳定的分红。这其实也是现在市场的资金边际变化决定的,现在就保险还有增量资金,而保险买的其实都是类固收资产。
  • 一方面是无人网约车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各大城市网约车饱和预警。外卖和网约车这个就业缓冲区,可能已经失效了
  • 这次减持新规,在处罚方面明确了补差,责令当事人一定期限内购回违规减持股份,并向上市公司上缴价差。也就是说,你卖掉多少,就得买回来多少,之前有人还故意等着处罚,本来他就想高卖低买,这次让你把价差也交上去,相当于没有套利空间了。当然处罚绝不止于此,按照之前证券法的规定,还要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之前不少人是觉得罚款,也划算,所以才会铤而走险,现在补上这个漏洞后,减持套利已经没有空间,再加上罚款,就毫无意义了。此外,如果被监管盯上,查出其他的违法违规事情,如果涉及刑事的,可能还要移交公检法处理,那就更是得不偿失了。
  • 这次坚持新规,全面围堵绕道减持,针对去年市场出现的技术性离婚减持、转融通式减持等新问题,证监会堵住漏洞。限售股一律不得转融通卖出,也不能通过衍生品变相减持。离婚之后,夫妻双方也要继续执行减持限制。持股不足5%的,但属于大股东一致行动人的,也要遵循同样的减持限制,避免那些把股份大拆小,降到5%以下,就偷偷减持的情况。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