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不是因为懒惰。

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而贫穷会腐蚀人的耐心。

扶贫最有效的不是捐钱捐物,而是教育,从思想上改变一个人。

改变人的思维,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者有接触更多信息的机会,提高教育的水平,才能真正摆脱贫穷。

最近了读了《贫穷的本质》,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很多东西,也时有感慨,自己怎么没想到。

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作者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调查,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贫困地区的人的生活与选择,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贫穷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贫穷的本质,大多不是因为懒惰。很多贫穷地区的人们,非常辛苦,整日为了生存而奔波,每天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很多人即使勤奋,依旧改变不了贫穷的生活。

缺乏必要的信息来源,导致很多人认知僵化,思想单一,忙碌的生活,也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去反思改变生活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不知道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因为不清楚,不明白,也不知道,所以也不懂得如何去做改变,即使接收到可靠的消息以及商机,也依然会怀疑该做法对生活根本改变的可能性。

他们不清楚可能多买一个蚊帐,减少蚊虫叮咬,就可以极大减少患疟疾的机会,不患病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工作,也可以减少医疗开支,贫穷导致根本没有时间思考。

他们认为,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不去规划美好的但是比较遥远的未来。

导致他们不敢轻易尝试的原因,除了自身的认知,固执之外,穷人还需要更多地克制自己。

贫穷的生活,本就需要不断克服欲望,大多数时间,没有条件去享受,因此一旦赚了钱之后,他们更希望吃一顿好吃的,买一个电视,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会觉得 “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

日常生活的乏味,他们更加渴望享受,无法延迟享受的时间。

即使他们在食物,娱乐方面花费了很多钱,以至于没有足够的钱支付未来的生活,感到很沮丧,但是一般也不会迁怒于命运,而是通过降低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适应这种生活。

人性的欲望,其实很难克服,因此说,他们一旦有了积蓄,更希望改善眼前的生活环境。

富人占据了更好的资源,更多的生产资料,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因此缩小贫富差距,既不是简单的劫富济贫,也不能依靠道德,依靠富人的施舍。

富人的孩子即使没有天赋,也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育,而天资聪颖的穷人的孩子则有可能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

完全市场化,自由化,并不一定符合实际,穷人家的孩子并不一定能够接受教育,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一方面使教育变得更廉价,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制度保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教育的机会。

不现实的目标,不必要的预期,以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很多地方根本没有给予每个人健全的教育发展的机会。

就像有人说的,教育公平,底层才有希望。很多人正是因为看不到希望,而放弃了教育。

除了需要克服欲望,穷人的生活还有很高的风险。

他们很多常常自己做着小生意,或是开着小店,或是经营农场,或是打工,基本上得不到任何就业保障,更无法得到一份固定工作所带来的心灵的宁静。

穷人的生活,不仅充满了风险,而且承受风险的能力很低。

如果今天生病,一天不工作,基本的生活可能就无法保证,可能就会饿肚子。他们不愿意花钱去买保险,相比之下,富人就不一样,可以不断的尝试,错了影响也很有限。

富人可以从头再来,可以买保险抵御风险,而穷人只能用自己的时间和未来抵御风险。

向往安稳,是绝大部分人的追求,都希望生活有一个可预期的未来,而不是每天都为明天而发愁。

对前途的迷茫,对未来的恐惧,所有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会大大降低他们渡过难关所需要的自控力。

与此同时,过多的担忧压力,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一方面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会释放更多的皮质醇。

由压力释放的皮质醇会影响大脑的部分区域,如前额皮质、类扁桃体、海马区,这些都是认知功能的重要区域,皮质醇会直接损害人的认知及决策能力。

数据表明,穷人为健康花的钱并不比一定比富人少,因为,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有效的成果都是靠预防取得的。

把钱花到看不到的地方,可能是穷人面对的最大的压力。

穷人赚到钱,不去扩大生产,挣更多的钱,不仅仅是因为思想认知差异,也是因为风险太高而不敢冒险,生活不允许他们犯错,因为一旦错误,不仅过去的努力白费,未来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更加期望稳定的可持续的生活,而不是冒险。

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也不会投入时间经营自己的事业,从而工作或做事更缺乏耐心。

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而贫穷会腐蚀人的耐心。

简单地捐钱捐物可能改变不了什么,通过教育,从思想上改变,接受正确的认知,这或许是扶贫最可行最有效的方式。
社会话题讨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