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回应不达购物标准不给游客房卡# 这就让我想起了去年国庆十一参加云南旅游团,触发了我们对旅游中那些糟心事的记忆——到了景点被威逼利诱、强制消费,不购物就被骂---“你们的良心和道德在哪里?”“你们不说话都是行李么?”;有些行程打了折扣、降低标准,说好的深度游变成了走马观花;还有些商家卖出“天价”商品,游客付款时吓了一跳……旅游行业为何如此事故频发?显然,这已经不仅仅是个别旅行社的管理问题,或者个别导游的素质问题,整个行业的生态问题引人深思。哪怕在一些开发多年的旅游大省,旅游市场的经营管理仍然相对粗放。不少旅行社为了生存展开恶性竞争,以“低价团”甚至“负价团”吸引游客,以诱导甚至强迫消费为真实意图,让游客成为一只“待宰的羔羊”。旅游是一种“体验式消费”,口碑至关重要。但“到此一游”这种短期跨地域的消费属性却让一些旅行团钻了空子。他们不理会依法诚信的经营之道,雇佣一些不具有导游资质的员工,不为其提供底薪和保险,这就等于把游客的消费量变成导游的工资单,同时也把游客的安全和利益置之度外。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当今社会,旅游业已是朝阳产业,也是拉动地方GDP增长的重要行业。有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其中贵州、云南、陕西等省份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在旅游大省出行人数屡创新高、交出漂亮成绩单的同时,也别忘记让游客们玩得舒心、放心。要实现旅游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还要在根治黑导游、提升服务质量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