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上海的一段录音传遍网络。这段20分钟的录音,是一位上海男性市民和疾控中心女“领导”(可能是科长)的对话,主要坦率地谈到了几点,包括:上海医疗资源基本枯竭;疾控、健康云、医疗机构,现在都是各自为政,非常混乱;家里老人尽量不要去方舱医院,居家隔离观察就好,无症状休息三五天就好了;而这个病是大概率可以在家中自愈的。

有作者还煽情地将其描述为“在录音中听到的上海共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内容出自浦东疾控的专家是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朱渭萍,是SARS期间承担过重任的专家,现在流调处置组组长。她说的是没错,从技术上和事实层面也确实都是如此。她说的也与之前很多专家所描述的较为一致。

但是,问题不是在于她说得对不对,而是这种执行的政策方向是什么。

她说的居家隔离办法是武汉封城早期、大部分欧美国家应对2020年第一波疫情、香港今年应对奥密克戎变种的做法。然而,已有的任何一个案例没有实现清零,即便是武汉,也是在大量方舱投入使用后进行集中隔离才换来的清零。集中隔离轻症和无症状,这是清零目前为止唯一有效的出路。居家隔离只能拉低感染曲线,无法做到清零。

居家隔离的好处是节约医疗资源,坏处则是:病患很容易得不到及时救治,对于可能突然恶化的疾病而言极为致命;无法控制所有的轻症和无症状病患,分散的病例不可能完全控制其行动;完全居家也无法完全阻挡病毒的传播。

集中隔离的坏处在于,居住不舒适,转运和维持病例生活的社会成本高,建造方舱的承载力需要时间,这对于高R0值的传染病而言是不利的。但是集中隔离也有好处,那就是我们可以确保每个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都处于安全的环境下,避免他们因为接触他人造成进一步传染。这是清零的必要方法,甚至可以说是唯一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上海的问题是什么?上海的专家组可能基于上海的情况和各种各样的数据认为,上海如果用拉低曲线的方式可以以更小的成本控制住疫情,实现清零。然而问题是,上海在进行这些措施的时候也迟迟没有做好提升措施的举动,浪费了至少半个月的时间,这让基数扩大得非常迅速。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做好封城的准备,因此临时启动的方舱医院反而缺乏足够的物资和人手,在需要分级诊疗的时候直接出现了医院大规模停诊和不少院感的情况。

换言之,上海一方面要清零,但另一方面又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清零。在中央的压力下来以后又不得不回摆到传统模式,导致资源严重不足人手紧张,出现了一系列的混乱,并毫不意外地延宕疫情防控。儿童单独隔离这个莫名其妙的措施就是很典型的表现。

中央错了吗?并不是。上海的防疫思路是针对上海的,而不是全国的。现在没有出现死亡主要原因在于整体感染率在千分之二左右,还没有真正触及危险人群。上海医疗资源多,人均GDP都超过意大利南部多年,能承受的重症病患数量也多,而中国广大的三四线城市、县城怎么办?靠县医院和少量的三甲医院根本无法承担大量病患的救治需求,这种情况下又有谁可以支援?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的上海,还是中国的上海。

医生说的技术层面上有合理的地方,但是科学也可以基本预测清楚,放开的话中国需要付出上百万人的死亡。这上百万的死亡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人慢性病,中国社会真的可以接受火葬场超负荷运转而不责怪政府自认倒霉吗?在一波疫情直接冲击下的经济不得不停摆,旁边还有个随时磨刀霍霍的美国想经济脱钩,这种经济代价又是否是国际压力很大的中国可以承受的呢?同时,没有证据表明病毒就一定向着温和的方向演进,与宿主共存并不一定是必要方向,所以我们事实上也无法保证下一个变种就一定是更温和的。

公共卫生事业虽然是科学,但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考虑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低,更远比讨厌政治的人眼中重要得多。

我们无法确信这样的后果不会发生,这些风险都完全可能存在,需要的是逐步可控地进行适应和降低,地方自己决定是绝对要不得的。所以不要看“全国一盘棋”看起来是个政治口号,这是符合国情的科学判断。现在中央反复强调继续“动态清零”,就是要重新团结思想,三心二意的都最好收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上海共识”这种说法非常危险,不要觉得自己是经济中心就可以领先全国。面对奥密克戎BA.2,硬着头皮打赢这仗要不得三心二意。只有路线明确以后,技术性的细节讨论才有意义。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损失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

这次与奥密克戎BA.2的对抗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致研究进行预判。放开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决策,没有回头路,需要慎之又慎。我们需要真正去研究什么时候放开才最合适,而需要什么样的措施也要更加有效。这需要更多科研团队参与,一些医生的个人看法不能成为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