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舱,是航空公司用来赚钱吗?
错——至少对传统航空公司来说,真正的利润来源,藏在飞机的“前半段”。
让我们来看看这架英国航空的波音777。
它每天在伦敦希思罗和华盛顿杜勒斯之间飞来飞去,总共224个座位。
现在,假设你订一张经济舱往返票,价格是876美元。
飞机上一共122个经济舱座位,坐满的话,总收入是:10万6千美元。
听起来不少?
可再看看前面一点点的高级经济舱——只有40个座位,一张票要2633美元。
算下来?10万5千美元!10万5千美元!
几乎跟经济舱差不多的收入,占地却差不多只有一半!
再往前看,商务舱,48个座位,每位6723美元,收入是:32万美元!
最前面,头等舱,14个座位,每位8715美元,总收入:12万2千美元。
飞机前面的少数乘客,给航空公司带来的收入,远远超过后面那一大票人。
45%的乘客,贡献了84%的票价收入!

是不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其实,一开始的飞机……根本没什么“舱位”。
因为——当时飞行本身就是奢侈品!
你可以想象一下,1920年代的飞机,那叫一个原始。
但票价非常贵,比如1950年,纽约飞伦敦,往返要675美元,按今天算,相当于6800美元!
也差不多就是今天头等舱的价格。
所以那个年代的“飞机”,就是大家都坐“头等舱”,因为除了富人谁也坐不起。
但随着技术进步,航空公司逐渐发现——
与其每个人都收贵价票,不如把乘客分等级,不同人收不同的钱!
于是,经济学登场了:
卖的是同样一张“从A点飞到B点”的票,体验不一样,价格差好多。
完美的价格歧视!
20世纪50年代开始,舱位分类正式诞生。
同一班飞机,有些人买贵票,享受直飞;
有些人买便宜票,凌晨2点出发,中途还要绕路,体验差很多。
而更重要的改变,是1952年:
同样一班飞机,航空公司首次以不同价格卖票。
提前买票便宜,但你不能退改签。
全价票贵,但灵活,还能临时决定。
这个定价逻辑,到今天还在。
游客会提前计划,所以买便宜票没关系;
商务人士需要随时出差,老板买单,自然不在意价格。

接下来几十年,这种“票价分层”主导了整个航空市场。
1970年代开始,三件事改变了一切:
波音747首飞、协和式超音速客机首飞、美国取消机票价格管制。
这些变化给了航空公司更大空间:
可以自由决定票价,还能设计更多舱位,比如商务舱!
一开始只是物理上把乘客分前后,后来甚至开始“锁中间座”,再后来,干脆直接加宽座椅、上豪华设施。
不过,注意:很多航空公司避开了头等舱。
为什么?
他们以为,协和式飞机会成为富人头等舱的标配。
他们要的,是服务中产阶级——商务舱乘客。
但……你也知道,协和式飞机失败了。
于是,头等舱又慢慢回来了。
不过,它从没真正普及,即使是现在,跨大西洋航线里,只有6家航空公司还保留头等舱。
来看看阿提哈德航空一架A380座位图。
经济舱:每个座位占地3.77平方英尺,票价1253美元
商务舱:每个座位10.14平方英尺,票价6140美元
头等舱:占地35平方英尺,票价14128美元
算下来,单位面积价格:
经济舱:332美元/平方英尺
商务舱:605美元/平方英尺
头等舱:403美元/平方英尺
你看出来了吗?
商务舱是最赚钱的!

头等舱虽然卖得贵,但成本也太高了——占地大、服务要求高、回报反而没那么高。
所以,现在很多航空公司干脆取消头等舱,转而铺满商务舱。
理想情况是:一飞机全是商务舱乘客,那就赚钱赚疯了。
但现实呢?
没有哪条航线有那么多“愿意花大钱”的人。
所以,经济舱仍然必不可少——
不是因为赚钱,而是为了把飞机坐满。
航空公司的盈利秘诀,从来不在于让每个人都花一样的钱,
而是在于——让每个人花“他愿意付”的钱。
头等舱是体验,经济舱是基础,
而最赚钱的,永远是夹在中间的商务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