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翠鸟(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体型较小,羽色亮蓝色及棕色,上体金属浅蓝绿色,颈侧具白色点斑,下体橙棕色,颏白,虹膜褐色,嘴黑色(雄鸟),下颚橘黄色(雌鸟),脚红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有灌丛或疏林、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清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以鱼虾为食,繁殖期5~8月,窝卵数5~7枚。

棕背伯劳(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体型略大而尾长的棕、黑及白色伯劳。成鸟额、眼纹、两翼及尾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红褐色,颏、喉、胸及腹中心部位白色,头及背部黑色的扩展随亚种而有不同,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有时也在园林、农田、村宅河流附近活动,捕食昆虫,蛙、啮齿类和小鸟,繁殖期4~7月,窝卵数3~6枚。

八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体大的黑色八哥。冠羽突出,与林八哥的区别在于冠羽较长,尾端有狭窄的白色横纹,尾下覆羽具黑及白色横纹,虹膜橘黄,嘴浅黄,嘴基红色,脚暗黄。
生态习性:栖息于阔叶林林缘及村落附近,集群活动,取食昆虫,果实等,常在耕牛身后啄食昆虫,也常见站在家畜背上取寄生虫,繁殖期3~7月,窝卵数4~6枚。

白鹡鸰(jí líng)(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别特征:中等体型,上体黑色或灰色,脸部黑白花纹多变,下体白色,尾长,外侧尾羽白色,中间尾羽黑色,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态习性:常单独活动于近水的开阔地带,稻田,溪流及道路边,尾上下摇动,飞行轨迹呈上下波浪状,常边飞边叫,主要取食昆虫,繁殖期4~7月,窝卵数4~7枚。

黄鹡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体型的鹡鸰,色型多样,总体似灰鹡鸰,但上体橄榄绿色或褐色,虹膜褐色,嘴褐色,脚黑褐色。
生态习性:喜欢停息在河边或河心石头上,尾频繁上下摆动,多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迁徙期亦见数10只的大群活动,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主要以昆虫为食,多在地面捕食,有时也见在空中飞行时捕食。繁殖期5~7月,每窝产卵5~6枚。

黄头鹡鸰(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偏小的人鹡鸰,背灰色,头、胸和腹部为鲜艳的黄色,外侧尾羽白色,中间尾羽黑色。虹膜深褐色,嘴及脚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湖畔,河边,农田,草地,沼泽等各类生境中,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偶尔也和其他鹡鸰混群,主要以昆虫为食,繁殖期5~7月,每窝产卵4~5枚。

粉红胸鹨(liù)(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体型,繁殖期下体粉红而几无纵纹,纹眉粉红;非繁殖期,粉皮黄色的粗眉线明显,背灰而具黑色粗纵纹,胸及两胁具浓密的黑色点斑或纵纹,虹膜暗褐色,嘴灰色,脚偏粉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2500~4000m的山地、林缘、灌丛、草原、河谷地带,冬季下移,多成对或10余只小群活动,性活跃,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兼食一些植物种子,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林缘及林间空地。

水鹨(liù)(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体型的偏灰色而具纵纹的鹨。眉纹显著,繁殖期下体粉红而几无纵纹,眉纹粉红;非繁殖期粉皮黄色的粗眉线明显,背灰而具黑色粗纵纹,胸及两胁具浓密的黑色点斑或纵纹,虹膜褐色,嘴灰色,脚偏粉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草甸溪流,单个或成对活动。冬季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食物主要为昆虫,兼食一些植物种子,繁殖期4~7月,窝卵数4~5枚。

红尾鸫(dōng)(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体型,雄鸟上体灰褐色,眉纹、喉和胸部栗红色,延伸至两胁亦具栗红色斑点,最外侧两根尾羽栗红色,其余尾羽褐色外缘具栗红色;雌鸟及第一年冬羽和雄鸟较相似,但喉部及上胸多具黑色纵纹,且红色斑点不及雄鸟密集,虹膜褐色 上嘴黑色,下嘴端部黑色,基部黄,脚肉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森林中,冬季结成大群活跃在林园农田果园及城镇的树林中,性活跃,不惧人,尖细的叫声可以传播很远,多在地面觅食昆虫。繁殖期4~6月,窝卵数4~5枚

乌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体型较大的深色鸫。雄鸟通体黑色,雌鸟黑褐,虹膜褐色,嘴黄色(雄)或黄绿色(雌),脚褐色。
生态习性:喜低山丘陵和城市绿地,地面觅食,性胆怯,不易靠近,主要以双翅目,鞘翅目,直翅目昆虫和幼虫为食,繁殖期5~8月,窝卵数4~5枚

左右滑动浏览海报








编辑:小叶 | 校对:展翼
图片来源:阎良区摄影协会
审核:禾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