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5月2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通话后,同意将对欧盟征收50%关税的最后期限延至7月9日。这一戏剧性的转变,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与经济博弈,释放出的信号值得深入剖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德莱恩(资料图)

面对特朗普的“突然袭击”,欧盟起初态度强硬。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表示,欧盟不会在关键问题上让步;法国负责对外贸易的部长级代表洛朗・圣-马丁也宣称,50%的关税将招致欧盟反制,欧盟有必要“展示报复措施”。但现实的压力让欧盟迅速“变脸”。仅过了不到两天,5月25日,冯德莱恩主动致电特朗普,请求推迟加征关税时间,以“认真推进”与美方的谈判。特朗普欣然同意,还称与冯德莱恩的通话“非常愉快”。

欧盟之所以迅速认怂,根本原因在于其对美国市场的高度依赖。数据显示,欧盟对美国存在着可观的贸易顺差,以2024年为例,欧盟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达1980亿欧元。这一顺差背后,是欧盟众多产业对美国市场的深度嵌入,如德国的汽车企业、法国的红酒以及化妆品行业等。一旦特朗普的50%关税落地,这些产业将遭受重创。德国汽车企业就曾警告,如果关税正式实施,企业将被迫迁往美国,这不仅会导致德国本土失业潮,漫长的工厂建设周期还会使企业财务陷入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贸易(资料图)

对于特朗普而言,威胁对欧盟加征高额关税,既是经济手段,也是政治策略。从经济层面看,特朗普一直致力于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他认为欧盟在美欧贸易中“单方面受益”,通过提高关税,有望迫使欧盟在贸易谈判中作出更多让步,开放市场,增加美国产品的出口,从而缩小贸易逆差。从政治角度讲,特朗普试图借此塑造一个强势、掌握主导权的“强人”形象,满足其国内部分选民对于“美国优先”政策的期待,巩固自身政治地位。

尽管特朗普同意推迟加税,但美欧之间的贸易谈判仍困难重重。美国的核心诉求包括欧盟取消数字服务税、消除电视节目制作限额等“非贸易壁垒”、取消对氯洗鸡肉等美国进口食品的禁令等。而欧盟方面,虽然提议购买更多美制液化天然气和武器以削减贸易顺差,但其在一些关键领域,如监管和税收事务的自主权上,不愿轻易对美国让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德莱恩(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美欧贸易博弈中,中国因素也悄然浮现。冯德莱恩在G7峰会上大谈中国稀土管制,试图暗示“跨大西洋联盟”应搁置关税纷争,联手对付中国,以此换取美国在关税问题上对欧洲的宽容。但特朗普并未买账,一句“如果有人邀请中国加入G7,我不反对”,让冯德莱恩的如意算盘落了空。这表明在特朗普的战略考量中,与欧盟联手遏制中国并非当下的优先选项,他更关注如何从美欧贸易谈判中获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美国优先”的经济目标。

随着7月9日的临近,美欧贸易谈判的结果仍充满不确定性。若双方无法达成协议,欧盟准备的报复措施将生效,对美国总额210亿欧元的进口产品加征至多50%关税;若达成协议,欧盟也很可能需要在诸多方面对美国作出让步。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美欧贸易博弈都将深刻影响全球贸易格局,也为其他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应对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