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天 鹅(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 :大型(142cm)白色游禽。嘴黑但基部黄色区域较大,小 天鹅颈部和嘴比大天鹅略短,上喙侧缘黄色不成尖形,虹膜褐色,嘴黑色带黄色嘴基,脚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沼泽,水流缓慢的河流,沼泽地等;植食性为主,兼食小型水生动物,繁殖期6~7月,窝卵数5枚。

灰 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 :体长76~89cm ,喙部呈黄色,根部黑缘明显,颈短,腹下尾部呈白色。
生态习性:选择大面积沼泽或芦苇茂盛的湖泊繁殖。集群活动,略显笨重,多白天觅食, 站在浅水中或于水中倒立取食,与豆雁等相比,较少在陆上觅食 。

斑头雁(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型(70cm)雁类。通体灰褐色,头部白色沿颈侧延伸至颈基部,眼后、枕部各具一黑色横纹,羽端具棕色鳞状斑,虹膜暗棕色,嘴橙黄色,脚和趾橙黄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等地,植食性为主,兼食小型无脊椎动物,4月中旬至4月末产卵,窝卵数2~10枚。

普通鸬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大型游禽。体羽黑色具紫色光泽,头颈部有白色丝状羽,繁殖期脸部有红色斑,喉部色白,喉囊黄色具伸展性,上嘴弯曲成钩状,虹膜蓝色,嘴黑色,脚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宽阔的水域,性喜群息,善游泳和潜水,嗜食鱼类。夏季营巢于近水的岩崖、树间或芦苇丛;繁殖期4~6月,窝卵数3~5枚。

鸳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小型(40cm)而色彩艳丽的鸭类。雄性具醒目的白色眉纹和直立独特的棕黄色帆状饰羽;雌性体羽亮灰,眼圈白色。虹膜褐色,嘴雄鸟红色,雌鸟灰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沼泽等地,杂食性。繁殖期4~7月,窝卵数7~12枚。 鸳鸯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雁形目鸭科鸳鸯属,英文名为“Mandarin Duck”(即“中国官鸭”)。

大斑啄木鸟(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体型的啄木鸟,头顶、上背和尾部黑色,脸白色,脸和颈部有一黑色“人”字纹,雄鸟枕部有一块红斑块,肩部有一大白斑,飞羽黑色而有白色窄横带,腹部灰白或沾褐色、粉色,臀及尾下覆羽红色,虹膜近红,嘴灰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整个温带林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后期则呈松散的家族群活动,主要以各种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繁殖期4~5月,窝卵数3~8枚。 喜食很多林业害虫,因此被誉为“森林医生”。

灰头绿啄木鸟(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偏大啄木鸟,头部灰色(雄鸟头顶红色),上背和尾黄绿色,腹部浅灰色。虹膜红褐色,喙浅黄色或沾灰色,脚灰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很少成群;常在树干的中下部取食,也在地面取食,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繁殖期4~6月,窝卵数9~10枚。

星头啄木鸟(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鉴定特征:体小且具黑白色条纹的啄木鸟,额至头顶灰色或灰褐色,具以宽阔的白色眉纹自眼后延伸至颈侧, 雄鸟在枕部两侧各有一深红色斑,上体黑色,下背至腰和两翅呈黑白杂斑状,下体具粗著的黑色纵纹,虹膜淡褐色,嘴灰色,脚绿灰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平原低地到海拔2000米的混交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仅繁殖后带雏期间出现家族群,多在树干中,上部活动,以昆虫为主食,繁殖期4~6月,窝卵数4~5枚。

大杜鹃(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体型的杜鹃。上体灰色,尾偏黑,腹部近白而具黑色横斑,雌鸟具棕色变异型,背部具黑色横斑,幼鸟枕部有白色块斑。红膜及眼圈黄色,上嘴深色,下嘴黄色,脚黄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以昆虫为食,繁殖期5~7月,巢寄生。 大杜鹃主要为夏候鸟,部分旅鸟。春季于4-5月份迁来,9-10月份迁走。性孤独,常单独活动。

戴胜(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鉴别特征:中等体型。喙细长且下弯,羽冠浅棕红色且末端黑色,头、上背、肩及下体浅棕红色,翼及尾具黑白相间的条纹,虹膜褐色,嘴、脚黑色。
生态习性:栖息于低山丘陵,农耕地,果园,甚至城市绿地,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繁殖期4~6月,成对营巢繁殖,窝卵数6~8枚。 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

左右滑动浏览海报








编辑:小叶 | 校对:展翼
图片来源:阎良区摄影协会
审核:禾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