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是充电桩,不是牢笼。
聪明人过日子,都懂得把生活拆成“30%宅家修复 + 70%外出碰撞”。
老窝在家里,家就是你的全世界;
走出去闯闯,全世界都能成你家。
前阵子,我一朋友失业了,直接把自己关屋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睡到昏天暗地,醒了就干着急,整个人在焦虑里打转,越耗越没劲。
我去看他,好家伙,头发乱糟糟,脸也灰扑扑的,蔫头耷脑,一点精气神都没了。实在看不下去,我就劝他:“别老闷屋里啊,出去透透气、换换脑子多好!”
人的能量是流动的,你把自己关起来,能量就死水一潭了。 只有推开那扇门,让能量动起来,好运气、新机会才能顺着门缝溜进来。
人在低谷,真得多出门走走。多出门,真能改命!
科学家可不是瞎说。威尔士大学那帮人跟了4000多个“宅神”好几年,发现:这些人不光心里越来越难受,脑子也变慢了,还更容易得抑郁症!
老待在家里,脑子就跟没人浇水的花似的,慢慢就蔫儿了。
《原生家庭的羁绊》里有个例子,李俊,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运营。这人特宅,下了班就缩家里。
结果呢?独处时间一大把,想做的事没干成,心里也没见平静。反而老是焦虑、怀疑自己,动不动就琢磨“活着图啥呢?”
为了打发时间,他就刷短视频、打游戏。可一停下来,立马就自责,后悔浪费时间,想想前途又愁得要命。长期不出门,整个人变得死气沉沉,一点灵性都没了。
有句话说得好:“废掉一个人最狠的招,就是让他在家闲待着。人这辈子,不怕在外面碰钉子,就怕在家里闲废了。”
宅家是舒服,但小心点,那可能是温水煮青蛙的陷阱!
待家里,时间就糊了,作息乱套,熬夜成瘾,白天睡不醒。没有新信息进来,没人跟你思想碰撞,脑子就容易生锈、转不动。

别让自己烂在家里!走出去,吸吸外面的能量。
等你能量足了,身体状态会变好,心态也会更阳光。这么一来,你的生活、工作、感情、家庭,都会跟着慢慢变好。
很多人心情一down,就爱宅家,不想见人,不想说话。可一个人闷着,那点小情绪会被无限放大,越想越钻牛角尖,越想越悲观。
心情不好,千万别在家闷着!出去,哪怕就在楼下溜达一圈呢!
英国作家米切尔,被抑郁症折腾了25年。吃药、看心理医生,啥招都试了,就是不见好。有天她稀里糊涂溜达到离家不到一公里的小村子。
一头扎进那片绿色里,闻着树香,踩着松软的落叶,听着鸟叫……紧绷的神经一下子就松了,堵在心里的烦闷也慢慢化开,整个人都清爽了。
打那以后,她天天去那儿溜达。走着走着,抑郁症竟然自己好了!
越是难熬的时候,越不能一个人闷家里。一定要走出去,让自己动起来!动起来,一切都在往前走。
作家格格邬有个北漂朋友,常年加班熬夜,作息颠倒。时间一长,身体各种毛病都来了。祸不单行,谈了多年的女朋友也因为现实压力跟他分了。
有小半年,他除了上班就是窝家里,甚至想过一了百了。直到有天路过菜市场,进去逛了逛。
听着小贩清亮的吆喝,热闹的讨价还价,看着水灵灵的瓜果蔬菜,活蹦乱跳的鱼虾……心里突然就暖了,亮了,感觉自己又活过来了!

精神头不好,你得主动走出家门,换个环境!
钻进大自然里,看看海,追个日出日落,让身心松快松快。
上街逛逛,看看风景,感受人来人往,吸吸烟火气。
找朋友唠唠嗑,听听别人的想法,学学别人解决问题的招儿……
总之,别宅着!
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吹吹风,跟不同的人打打交道,发现点新可能。
穿上鞋,推开门——这不只是个动作,这是觉醒!动起来,别让家门成了困住你的笼子。
有句话挺实在:人穷的时候,少窝家里,多往外跑。机会不会自己送上门,你得走出去,不断碰,才可能撞上好运。
加拿大设计师多夫·查尼,没出名前在老家开服装店。生意惨淡,他就拼命把自己关家里设计新款式。可费老大劲弄出来的东西,市场就是不买账,生意越来越差。
直到1990年,他去南加州玩,看到一种颜色鲜艳、样子特简单的衣服风格。他一下被点着了!回家立马照着感觉做了类似款,嘿,还真把销路打开了!
从那以后他就开窍了,花更多时间到处跑,看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接触各种设计风格。后来,他成了引领潮流的大设计师,开了公司,圈里人都说他“是被上帝塞了灵感的人”。
稻盛和夫老爷子说过:低谷期,别烂在家里。
很多人在低谷容易摆烂,一边抱怨老天不公,一边躺平放弃。这样下去,只能越来越蔫,最后彻底完蛋。
武汉有个大学生,想找实习,投简历全石沉大海。他没干等着,直接把简历印在衣服上,穿着到处溜达。嘿,还真管用!很快收到十几家面试邀请,顺利找到了实习。

想想,他要是一直宅宿舍或家里,哪来这机会?
投资人冯仑讲得透:整天待家里的人,永远碰不上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生活就像个超大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能开出啥惊喜。打开这个盲盒的一把重要钥匙,就是:多出门!
贵人不会按你家门铃,机遇不会敲你键盘。真正的命运转折点,都在门外那个世界里悄悄长着呢。
走出去,跳出你熟悉的小圈子,才能撞见更多机遇和好运。
从明天开始,试试把你手机锁屏换成这句话:“走出去,世界会主动为你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