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那部喊得震天响的《酱园弄》,首映礼上闪光灯把红毯照得跟白昼似的,章子怡领着一票影帝影后站台,光看海报都觉得这片子得拿小金人——毕竟谁能拒绝大满贯影后挑大梁的历史奇案?可上周我蹲点刷完点映场的评论区,差点以为自己进了南北极分界线:夸章子怡演技封神的弹幕能盖高楼,骂剧本稀碎的评论更是刷屏到手指发麻。有个ID叫“老影迷”的哥们儿说得特扎心:“当年看章子怡《一代宗师》能哭湿三张纸巾,今儿在《酱园弄》里瞅着她对着剧本念台词,愣是没共情上——不是她演得差,是这故事线乱得像团毛线球。”

这事儿说起来真挺魔幻的。《酱园弄》从开机就顶着“全明星群像剧”的光环,赵丽颖为了转型电影咖推掉俩电视剧,杨幂客串个镜头都上了三天热搜,更别提“征战戛纳”的通稿满天飞。我一在影院工作的朋友跟我吐槽,预售期他们经理天天盯着排片表乐,说这片子能把影后扛票房的神话再续十年。结果点映场刚结束,就有观众举着票根在影城门口叹气:“花80块看章子怡哭戏特写,剩下的100分钟都在猜剧情到底讲了个啥。”最绝的是豆瓣热评第一:“詹周氏杀人动机就靠‘家暴’俩字糊弄过去?合着民国女子觉醒就这么简单粗暴?”

要说演员里最惨的还得是赵丽颖。她那“视后”头衔在电视剧圈响当当,《花千骨》那会儿我妈追着剧喊“小骨”,可到了电影里咋就水土不服了呢?官方放出她法庭戏的原声片段那天,我朋友圈被吐槽炸了锅——有学播音的朋友专门剪了对比视频,把她那句“不要屈服”放慢三倍听,说这断句跟小学生背课文没啥区别。我特意翻出片段瞅了瞅,她站在法庭中央举着信纸喊台词,周围老戏骨们眼神里全是戏,唯独她像个卡了壳的机器人,那语调平得让我想起大学晨读时打瞌睡的同桌。
其实《酱园弄》这摊子事儿,搁现在电影圈真不算稀奇。前阵子我陪我姐去看《兰心大剧院》,巩俐在里头演间谍美得跟画报似的,可散场时听见后排大爷跟大妈嘀咕:“这镜头晃得我晕车,剧情碎得跟我家老太太织毛衣掉的线团似的。”后来查票房才3000多万,想起首映礼上吹的“东方谍影美学”,突然觉得有点荒诞。周冬雨那部《燃冬》更绝,我在艺术院线看完出来,跟门口抽烟的大哥面面相觑——俩人都没看懂,但大哥说了句特到位的话:“现在不是你拿了多少奖就能骗观众掏钱的时候了,故事讲不明白,就算周冬雨光脚在雪地里跑,我也觉得不如回家刷短视频来得实在。”

反倒是那些没大明星的片子,悄悄闷声发了大财。去年冬天跟同事挤在小影院看《爱情神话》,满场都是上海话唠嗑,没字幕都不妨碍大伙儿笑得前仰后合。散场时听见俩阿姨讨论:“这片子里的老克勒跟我家老头子一个德行。”后来才知道票房2.6亿,豆瓣8.1分——你说怪不怪?没流量没影后的片子,就靠弄堂里的家长里短,愣是把观众拽进了电影院。更别说《你好,李焕英》了,我记得首映那天我跟我妈一块儿哭,旁边陌生大姐递纸巾时说:“张小斐谁啊?不重要,这妈跟我妈太像了。”54亿票房,靠的不是啥花里胡哨的技巧,就是那句“妈,我想你了”。

现在想想,电影市场这事儿跟谈恋爱似的——以前观众看明星就跟看初恋滤镜,觉得长得好看就能包容所有缺点;可现在呢?观众谈过几次恋爱了,知道过日子得看真心。就像我那刚上大学的表妹,放假非拉着我去看《流浪地球2》,说:“姐,这片子里没我偶像,但那些太空电梯的镜头让我起鸡皮疙瘩。”转头她就把某顶流主演的爱情片票根扔了——“剧情太假了,还不如我刷到的情侣吵架短视频真实。”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影后们的票房号召力失灵,真的全是演员的错吗?我翻《酱园弄》的幕后资料时发现,光主要角色就有12个,章子怡的戏份被切成了碎片,赵丽颖的角色设定改了三版——这哪儿是拍电影啊,分明是用明星拼拼图。资本总以为堆够了顶配就能赢,却忘了电影屏幕就那么大,塞下一堆明星脸,反而装不下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像我邻居大妈去买包子,本来想买俩肉包,结果看见摊位前挤着一堆网红打卡,买回家才发现包子皮厚得能当鞋垫——道理是一样的,噱头再足,东西不好吃,谁还会当回头客?

结尾我得扔个争议性的观点:现在唱衰影后扛票房,说不定是件好事。你看啊,以前咱们总把电影当明星的秀场,觉得大腕儿往那儿一站,票房就该哗啦啦进账;可现在观众学精了,知道花了钱就得看值当的东西。就像我前几天在短视频平台刷到《酱园弄》的幕后,有个场记小哥发视频说:“拍的时候就觉得剧本不对劲,可资本说有章子怡就够了。”这事儿细思极恐——如果电影圈一直靠明星光环续命,那以后咱们进电影院,到底是看电影,还是看明星打卡照?

但换个角度想,当《你好,李焕英》能用母女情打动五亿观众,当《流浪地球》靠硬核科幻刷新票房纪录,这不正说明观众的口味在升级吗?就像我那在广告公司上班的朋友说的:“现在的观众啊,见过太多套路了,你得拿出真材实料才能骗——不,才能打动他们。”所以啊,与其感慨影后光环失灵,不如想想怎么把故事讲得漂亮点,毕竟在这个短视频能随时随地刷的时代,观众肯花俩小时坐进电影院,图的肯定不是看谁的脸,而是图个“值回票价”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