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近日,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高调喊话,呼吁亚洲盟友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5%,以与欧洲盟友形成全球“统一安全标准”。此番言论迅速引发韩国方面的强烈反应。6月20日,韩国国防部明确表态称,韩国已是美国主要盟友中军费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且国防支出已持续多年快速增长,暗示难以再按照美方要求翻倍增加军费。

根据韩国公布的数据,2025年国防预算为61.2万亿韩元,约占GDP的2.32%。这一比例不仅远高于日本的1.8%,也超过了多数北约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位列世界前列。即便如此,美国仍以“印太安全压力加剧”为由,试图将5%设为“盟友责任线”,并通过公开场合向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持续施压。面对美国的最新要求,韩国态度虽未明确拒绝,但释放出强烈的抵触信号。韩国国防安全论坛秘书长严孝植指出,考虑到韩国政府财政条件,短期内将军费翻倍至GDP的5%几乎不可能实现。
对韩国而言,这不仅是一道预算数学题,更是一场国家战略与主权独立的博弈。近年来,韩国在应对朝鲜核导威胁背景下,持续升级“韩国型三轴体系”,大力发展自主防务能力,推进KF-21隐形战机、潜射弹道导弹、自研宙斯盾系统等核心项目。与此同时,韩国军工业已跃升为全球第八大出口国,并不断强化与中东、东南亚和东欧国家的军贸合作。这种以技术主导的军力扩张路线,是在不依赖美国全面控制下构建的相对独立战略。而如今,华盛顿以“共享责任”为由要求其按照美方口径提高军费比例,几乎等于将韩国直接推入“附庸式战略绑定”的陷阱。
韩国国内也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5%的军费占比意味着国防预算将飙升至约132万亿韩元,相当于目前的两倍多。在当前财政赤字高企、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强行挪用大规模预算用于军费无异于引爆民怨。而且,这种投入的回报并不清晰。韩国无法像美国一样将海外军事存在转化为经济利益,也无法通过全球军事基地布局输出影响力。因此,对韩国而言,军事预算过度扩张更像是“消耗型负担”,而不是“收益型投资”。

韩国国防部此次的态度可以视作一次外交反击。与其被动接受美方“摊派军费”的暗示,不如用数据和财政现实直接回应:我们已经承担了足够多,不必再做冤大头。这种表态既维护了国家尊严,也为日后博弈保留了回旋空间。相比之下,日本选择了更为激烈的方式,直接取消与美国的“2+2”部长级会议,以抗议华盛顿对军费分摊的逼迫。日韩不同方式的应对,揭示出一个共同趋势:美国盟友正在逐步摆脱“安全依附”,转向“战略自主”。
必须指出,美国所提出的5%军费占比,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没有现实基础。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数据,全球军费支出占GDP的平均比例为2.2%左右,东亚地区为2.6%,而韩国已高于此平均线。即便是欧洲的北约成员国,近年来在乌克兰战争背景下大幅提升军费,但绝大多数也未超过GDP的3%。华盛顿此时提出一个全球难以复制的5%标准,实质上是一种“对外转嫁战略负担”的伎俩。
此番风波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华盛顿在其全球战略收缩趋势中的“区域转嫁”逻辑。随着美国国内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治极化严重,拜登政府与五角大楼已无法无限度维持全球军事负担,必须依赖“盟友承担战区维稳”。欧洲盟国被要求保障乌克兰战线稳定,亚洲盟国则必须填补印太安全真空。韩国作为“北方威胁最直接受体”,在美军眼中就成了最理想的“前线安全承包商”。但问题在于,美国始终未将实质性战略资源下沉到韩方,比如技术转让、联合指挥权调整、国防市场开放等,而是一味用数字游戏来推动“安全买单”机制的建立。

韩国如今的“面露难色”,本质上是对美方安全霸权逻辑的一次制度性抗议。这既是维护财政自主的必要,也是重申战略节奏自主的信号。倘若美国执意以压制手段推动韩国在短期内完成5%军费指标,不排除韩国未来在情报共享、军演规模、外交政策配合等方面出现消极抵制。对美国而言,这将适得其反。
放眼未来,韩国很可能在维持现有增长轨道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分层自主”的防务建设,提升技术强度、扩展外贸军工、加强自主预警与反导系统部署,从而实现安全能力与财政现实之间的均衡。而在外交层面,也必将寻求更多话语权,避免沦为美中博弈中的单纯执行者。
这场围绕“5%军费占比”的博弈,不过是一个缩影,它所折射出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中国影响力上升、美国战略焦虑加剧、多边体系失灵背景下,区域国家必须重新定义什么是“合理军费”、什么是“真正同盟”、什么是“安全自主”。韩国,这次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接下来,就看美国听不听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