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韩国纪录片的民调显示,75%的韩国年轻人都讨厌中国,把中国视为“全世界最让人厌烦的国家”。

然而,韩国首尔大学的行政学院教授金兰都却一语中的:“中国青年根本没把韩国当回事,他们聊的都是怎么超过美国。”

韩国教授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韩的文化之争,实际上一场不对等的心理较量,就在韩国青年在情绪化中刷存在感的时候,中国人却在务实中谋求突破。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韩的文化之争陷入如此“不对等”的局面?

一、仇华情绪的背后,韩国人在焦虑什么

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厌恶情绪并非无根之水。

从教育层面看,韩国历史教科书长期将古代中国描绘成欺负朝鲜半岛的“大坏蛋”,而对明朝壬辰卫国、援朝抗日这样的兄弟情深却轻描淡写。

韩国媒体报道更是推波助澜,超过六成韩国年轻人都承认,本国媒体习惯性地把中国往坏了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两年来,韩国首都首尔备受空气污染之苦。但每当首尔出现雾霾,韩国媒体标题清一色都是“中国飘来的”,绝口不提韩国本土汽车尾气排放的贡献。

韩国“仇华”的更深层原因在于韩国对文化主导权的焦虑。从端午节到泡菜腌制技术,从孔子到汉服,韩国总是试图证明“这些都是我们发明的,跟中国没关系”。

这种文化争夺战的背后,实际上是小国面对文明古国时的集体不安全感。然而现实往往很打脸。

2015年,韩国刚把“腌制泡菜”申遗成功,就被扒出泡菜坛子产自中国景德镇,连腌菜用的辣椒粉都主要来自贵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

骂得越凶的时候,往往依赖得越深。这句话用来形容当前的中韩关系再合适不过。

韩国人顿顿离不开泡菜,但他们自产的大白菜根本不够用,每年得从中国蔬菜大省山东大量进口。

而韩国人引以为傲的芯片产业,近年来大量向中国销售,可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超过三分之一还得从中国采购。

更有意思的是汽车市场的变化。以前满大街的韩国车在中国越来越难卖,反过来中国的电动车在韩国却卖得风生水起,已经占据18%的市场份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港堆着准备运往韩国的化妆品,仁川港却忙着卸载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这种对比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仍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达到2.33万亿元人民币。

在政治层面关系紧张的背景下,经贸合作却依然保持强劲势头,这种“政冷经热”的格局恰恰反映了两国经济结构的高度互补性。

即便李在明于今年6月当选韩国新总统后,中韩关系有望缓和,但中韩民间互相“看不顺眼”的基本格局在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

三、中韩青年,价值观差在哪里?

中韩两国年轻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韩国80后90后中有80%都在炒股,甚至有中学生拿压岁钱加杠杆玩美股,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投机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202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韩国青年人均负债超过1亿韩元,他们靠网贷买名牌包,成了“精致穷”的代言人。

反观中国Z世代,他们流行的是反向消费和实用主义。闲鱼等二手平台年交易超过12亿次,旧球鞋改包包、快递盒做收纳,甚至有人靠卖闲置年入10万

在科技创新领域,中韩Z世代的差距更是明显。中国青年一代申请的人工智能专利占全球35%以上,大疆无人机甚至成了韩国济州岛民宿的打卡神器。

这种对比不仅是个人选择的差异,更反映了两国年轻人面对时代变局时的不同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中韩之间这场心理较量的结果其实早已注定。

当韩国年轻人还在情绪化地“讨厌”中国时,中国年轻人已经把目光投向了一带一路等更广阔的天地。

正如那位韩国教授所说,中国青年聊的都是如何超越美国,根本没时间理会朝鲜半岛上的情绪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