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拍桌,也没有拔高嗓音,却在轻描淡写中,布下一道令整个西方尴尬的红线。

2025年6月18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普京以一场近一个小时的平静发言,构建了战争之后的“秩序草图”。

不再只是关于顿巴斯与克里米亚的归属,不只是对泽连斯基合法性的质疑,也不仅仅是对北约军费的讽刺。这一番讲话,是俄罗斯国家意志的外化,是对全球舆论战场的一次反击,也是对西方“合法性语言霸权”的拆解与重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承认泽连斯基,才是谈判的起点

“解决乌克兰问题的协议,必须由合法政府签署。”这是普京在论坛上说出的最有分量的一句话。它不是政治声明,而是战略定性。

这句话表面看似中立、技术性强,实则精准封杀了以泽连斯基为核心的现行乌克兰政府作为谈判对手的正当性。也就是说,在克里姆林宫眼中,哪怕泽连斯基参与了某种形式的对话,也仅止于“见面”“表达”层面,远远无法对未来的战后协议构成有效承诺。

普京话锋一转:“可以见,可以谈,但他无权签字。”这番话把整个谈判语境拉到了俄罗斯主导的轨道上——谁是合法代表,不由国际社会说了算,由战场说了算,由俄罗斯来定义。

这不是单纯否定泽连斯基,而是俄罗斯对未来“乌克兰合法政府”的提前设定。换句话说,当战争结束、领土尘埃落定之时,一个“脱泽连斯基化”的基辅政权,才有资格坐到谈判桌的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约的军费泡沫,是对安全的误读

在北约马德里峰会提出“军费占GDP达5%”的集体备战倡议后,普京罕见地给出了完整回应。

“如果我们真想攻击北约,为何至今没有一个成员国遭到攻击?”普京的反问直指西方叙事逻辑的虚伪。他明确指出,北约所宣称的安全开支,其实不过是一场以恐惧为基础的预算游戏,是西方在制造“焦虑经济”,是军工复合体在喂养自我。

普京摆出一组对比数据:北约军费总和已超1.4万亿美元,远超俄罗斯、中国、伊朗、朝鲜之和。但换来的是什么?欧洲战场依然动荡,美国大选焦灼不安,民意普遍反战却持续加码军事开支。

“你们不是买安全,而是在消费恐惧。”普京语气不急不缓,却句句扎入西方军政逻辑的肌理。他不是在反驳,而是在揭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克里米亚与顿巴斯,是秩序裂口,不是例外

论坛现场,普京再次提及“科索沃”前例,指出如果西方承认前南国家的分离行为具备正当性,那么顿巴斯、卢甘斯克的主张就同样无法否定。

“你们创造的先例,不该只为自己服务。”

这一说法,其实不仅是为俄方行动辩护,更是在向全球南方国家发出信号:西方定义的“秩序”,是一种带有选择性与工具性的叙事武器。而俄罗斯,正尝试通过这一系列“历史修正”操作,重塑秩序语法。

更有深意的是,普京不再强调“吞并”或“军事必要性”,而是将克里米亚“回归”称为“地方主动选择”,将责任推给了2014年乌克兰亲西方政变。

“不是我们动手,是你们先撕开了法律的伪装。”这句话背后,是对西方长达十年对俄孤立政策的回应,也是俄罗斯继续推进“合法化并吞”的舆论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是结束战争,而是提前书写战后秩序

普京这场讲话最令人警惕之处,在于它不再围绕“停火”“撤军”“谈判安排”等老问题转圈,而是已经转向“战后构图”。

俄罗斯已不再以“参与者”姿态谈战争,而是以“建构者”身份设计和平后的世界框架。泽连斯基不是问题的关键,北约也不是不可控变量,真正要解决的,是谁来书写“战后文件”,谁来落笔签字。

“不是谈什么,而是谁谈、谁签、谁说了算。”

这场讲话是俄罗斯对西方叙事话语的反击,更是一次深度的制度挑战。它试图把战争结果“写进秩序”,用合法性语言反杀合法性武器。

就像普京所说:“我们不打舆论战,但我们也不会沉默。”

一句话点破玄机——圣彼得堡不是停战协商的起点,而是历史叙述权争夺战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