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初中小勇士们!今天咱来唠唠初中生面对目标时,那像走进迷雾森林一样的事儿。

话说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从“距离中考还有365天”变成“100天”,这变化比坐过山车还刺激。小林这时候一瞅自己书包,好家伙,全是撕碎的志愿填报指南。这曾经在数学竞赛拿奖的牛娃,对着窗外梧桐树直嘟囔:“我连想成为啥样的人,都写不出一句完整话,我这脑子是被外星人拐跑了吗?”

先说说被解构的“标准答案”。青春期这大脑啊,就像没拼完的拼图,乱糟糟的。家长天天念叨的“重点高中”“清北梦想”,在少年眼里就像碎了一地的光斑,根本抓不住。同桌炫耀补习班证书的时候,小美突然就懵圈了,自己连“喜欢”啥都找不着北。她一会儿羡慕学姐跳舞,一会儿又迷上化学实验,还想跟游戏里似的自由换角色,这心就跟坐旋转木马似的,转得晕头转向。

再看看在不确定中锚定坐标。心理咨询室里,14岁的小宇在沙盘上搭城堡,搭一次塌一次,跟纸糊的似的。咨询师给了他一把彩虹色软陶泥,说:“别老想着找完美目标,先搭个临时庇护所呗。”小宇捏出个半成品宇航员模型,眼睛“唰”地就亮了,跟开了探照灯似的。心理学里的“成长型思维”这时候就像变魔法,把“我要成为科学家”换成“今天我发现了三种新观察方法”,目标就像树根在土里悄悄长。

接着是重构时间的维度。小林把“考上重点高中”拆成“本周掌握三个几何模型”,错题本都长出彩色标签了,跟开了花似的。就像游戏里的经验值系统,每完成一个小目标,神经突触间就架起一座桥。生物课上老师放树懒慢动作视频,大家一看都惊了:“原来生命还能有这么多不同节奏啊!”少年们突然明白,有人是风驰电掣的赛车,有人是安静的古树,在迷雾里往前走,这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后是在流动中寻找支点。美术教室落地窗前,小美经常对着速写本发呆,跟个雕像似的。直到有一天,她把“成为画家”的焦虑揉进炭笔线条,嘿,画出了更灵动的星空,这就跟变魔术似的。存在主义心理学说得好,意义不是现成的宝藏,而是创造的过程。少年们用编程代码写诗,用物理公式解音乐节奏,那些看着矛盾的碎片,正重新组成全新的认知星座。

最后是与不确定性共舞。毕业典礼上,小宇的演讲稿没有标准答案,他说:“我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我知道咋在迷雾里往前走,用好奇心当火把,用勇气当指南针,把困惑瞬间都变成探索起点。”台下曾经焦虑的少年们相视一笑,他们懂了,人生不是单行道,而是能随便涂改的草稿纸。

当梧桐树影子又爬满教室窗台,小林书包里装着半成品机器人模型和没写完的科幻小说。他不再死磕“正确”目标,而是享受在知识迷宫里发现新岔路的惊喜。也许成长的真谛,就藏在这些没完成的探索里,就像永远流动的星河,每个瞬间都在重新定义自己的光芒。

所以啊,初中的小伙伴们,别老想着找个固定目标,就大胆在迷雾森林里闯,说不定能发现超级多好玩的事儿!

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双重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经过整合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结合青少年自身学校人际、师生、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在校表现等综合全方位因素针对性心理咨询,同时给予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专业性指导,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咨询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