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过来

这里有增产增收的“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仲夏时节,位于静海区独流镇七堡村的天津市军品粮宝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5000亩麦田里,金浪翻滚,机声隆隆,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其中,全力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合作社收割现场,农机驾驶员正熟练地操作着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收割、脱粒、出麦装车……一片轰鸣声中,金黄色的小麦颗粒归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今年合作社主要种植品种为“中麦886”,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历经10余年培育成功的优质强筋冬性小麦品种,兼具高产、高品质、抗寒、抗倒伏等优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5000亩小麦都是订单农业,从种的时候就已经签订了订单,回收高于市场价格。由于实行水肥一体化,通过收割测产,亩产量450公斤左右,比往年每亩增产50多公斤。”天津市军品粮宝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孙建林说。

孙建林所说的水肥一体化是今年小麦增产的“核心动力”——将水分和养分定时定量、均匀直接地输送到小麦根部,彻底告别传统大水漫灌和盲目撒肥的粗放模式,让麦苗的长势更加健壮均匀。同时,合作社自主研发的“液体肥料”辅酶酵素,在小麦增产提质上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印证。

“合作社有试验田,用过辅酶酵素液体肥料的,比没用过的每亩小麦增产大约在100公斤左右。”孙建林说。

订单农业让优质小麦“未种先销”,价格和销路的“双保险”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则筑牢了丰产根基。去年,合作社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这片土地“脱胎换骨”,为今年的丰收奠定了基础,也为全镇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流镇今年种植小麦1.6万余亩。截至目前,已收获小麦1万亩,种植夏玉米8000余亩。镇里派出3个农技小组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各经营主体抢收抢种。”独流镇农业发展办公室科员王海儒说。

来源:静海融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键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