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家,有爱,有力量
白衣天使
致青春
奔赴万里程

2025年高考成绩即将揭晓
面对志愿填报的重要关头
你是否在犹豫
要不要选择“医学"相关专业呢?
我们推出《令人心动的医“声"》专栏
诚邀优秀的"医界家人"们
共同分享他们学医、从医的想法心得
与那些立志投身医护事业的学子们畅谈未来
回忆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
在铺天盖地的调侃里
我们希望您对医学专业
能多一份温柔的认知
多一份理解后的肯定
作为一名从医近三十年的外科医生,总有人问我:“当医生,苦吗?”这份沉甸甸的疑问,我用三十年光阴来作答,聊聊这个选择的分量——它苦,也不苦。
先说那“苦”的滋味,这是绕不开的山坡,需要你掂量清楚——
耐住寂寞的“长跑”
学医,首先就是场漫长的跋涉。本科五年是起点,之后住院医师规培三年是标配。想要更上层楼,考研、读博又得几年。算下来,没有十年功夫,难以真正独立执业。当同龄人已在职场驰骋、成家立业时,你可能还埋在图书馆、辗转在病床前。这份甘坐冷板凳的定力,是基本要求。
知识的“重担”
医学典籍如山,每本都比大多数专业的书厚得多。人体复杂精妙,知识更新极快。从进入医学院那一刻起,“玩”就成了奢侈品。你得全身心投入,因为将来你手中的每一个决策、每一针每一线,都关乎性命。专注与刻苦,是必修课。
临床的“淬炼”
书本知识考满分,不等于临床得心应手。记得我第一次见到外伤缝合,鲜血喷涌,眼前一黑就晕了过去,反被老师抢救。独立值班时面对危重病人束手无策,那种无力感和挫败感,如同冷水浇头。从理论到实践,需要经过无数次夜班、抢救、疑难病例讨论的捶打,磨炼意志,积累经验。
体力的“较量”
特别是外科医生,绝对是体力活。一台复杂的骨科手术,五六个小时是常态。甚至经历过一次头面部撕脱伤的修复手术,整整奋战了近20小时。中间医生离不开台子,全靠意志硬撑,甚至需要简单办法补充能量。强健的体魄是外科医生战斗力的基础。
情感的“起伏”
医学非万能。我们有时竭尽全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生命流逝,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很难释怀。再比如,沟通不畅带来的委屈,甚至你全心帮助了病人,却因误解招致怨恨,这确实会让人心寒、动摇。好在如今医学科普普及,理解的病人多了不少,沟通顺畅了不少。
那么,为什么说“不苦”?
为何无数医者仍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探索人体的“惊喜感”
学医本身就充满奇妙,就像“开盲盒”,那种对未知探索的兴奋感难以言喻。深入了解人体结构、生理病理的过程,如同不断打开一座座宝库,其乐无穷。
无可比拟的“成就感”
这是最大的回报!看着一个病人,来时痛苦万分,生命垂危,经过你和团队的奋力救治,最终面带笑容、步履轻快地走出医院大门。那一刻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满足感,千金难换,是任何职业都无法给予的巅峰体验。
“成长型”职业的魅力
医学永无止境。技术日新月异,疾病千变万化。逼着你不断学习新知识、精进手术技艺、钻研科研难题、撰写论文思考。这是一个真正“活到老,学到老”的职业。攀登知识高峰、不断突破自我的过程,本身就充满动力和充实感。你会感到自己在持续“进化”。
责任的“升华”
当重担在肩,当生命交付于你,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能激发非凡的潜能和使命感。尽到责任后带来的正向反馈,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即时满足),看到自己为别人创造价值带来血清素的流淌(内心温暖、平和喜悦),而巨大的成功后的成就感激发出内啡肽,带来持久而深刻的快乐。
内在的“满足”
把专业智慧发挥到极致,真正解决掉困扰病人的难题,这种源于能力展现的自信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是长久快乐的源泉。
结语:分量与回响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学医苦吗?我的答案是:这绝不是一条轻松的捷径。它要求你具备强大的定力、坚韧的意志、旺盛的求知欲、扎实的身体基础和一颗强大的心脏。它是一条漫长的坡道,需要你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攀登。
但只要你真心热爱这份探索生命的职业,扛得住初期的艰辛,顶得住中年的重压,守得住那份“治病救人”的朴素初心,你会发现,付出与回报最终会在生命的厚度里达成平衡。医学带来的成就感、成长性和内在满足感,足以消融路途的坎坷。
那些难以言表的满足与深沉的回响,那些在他人生命中留下的温暖印记,以及那个不断强大、不断充实的自己——这,就是对医学之路最深沉的诠释。
若你已掂量过这份分量,内心亦有担当与探索的热情,那么,医学殿堂永远向怀抱赤忱者敞开。它期待你的汗水、智慧和那双愿意托起生命的手。

刘加勇| 本文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健康自媒体“刘加勇医生”
当手术刀划破寂静的暗夜
当听诊器捕捉心跳的微光
总有人问
“为什么选择学医”
当监护仪的猩红映照半生白发
当佝偻的脊背在夕阳下叠成剪影
总有人问
“你的选择值得吗”
答案从未单一
却都指向同一片追求——
从人间的生死里
照见自己的初心与信仰
主编 |施琳玲
责任编辑 |黄琳编辑 |卢文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