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吃饭给钱,天经地义。

只是账期有必要较真吗?

吃饭不赊账,是一种本分和底线!

在国家出手整治汽车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乱象后,中国众多上市车企,仿佛集体开悟了。

越来越多中国上市车企陆续官宣:我们会尽全力尽早按时支付供应商“饭钱”!

一时间,“60天账期”成为汽车行业、资本市场和社会舆论的话题焦点。

可真的是所有上市车企,都顿悟了吗?汽车行业反内卷“治标”容易,但何以治本?

01

6月10日开始,中国主要上市车企陆续官宣:“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一时之间,中国汽车行业和资本市场一片掌声,也是行业向好回归的良性趋势。

据《汽车K线》不完全统计,已经有17家上市车企/集团宣布此消息,包括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六大汽车央国企,以及吉利、比亚迪、长城、奇瑞(港股IPO中)、赛力斯、小鹏、小米、零跑、蔚来等民营上市车企/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1日,中国主要汽车股一度高开,尤其是零部件/供应商板块大涨。

不过,没过多久,汽车股整车部分涨幅逐步回落,慢慢趋于平稳。

上周,《汽车K线》统计的汽车股涨跌榜数据也显示,近百家汽车业及相关上市公司飘红个股数量不足4成,平均股价跌幅为0.77%,继续下探。与此同时,汽车股六大板块全部收跌。

似乎资本市场也在观望。行业账期问题容易解决,而更切中要害的全产业链价格战、高资产负债率、汽车产能过剩等其他严峻问题,何时能够得到整治。

如果事态不严重,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站出来成为汽车行业的“吹哨人”。吉利、长安、广汽等公司更不会声援。

02

有业内人士质疑,这种本分的事情也值得官宣,拿出来自我夸耀,“名义大于实质”。他还说,现在舆论更关注价格战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以及零公里二手车等更为迫切的眼前问题。

“冷静下来想想,就像吃饭就给钱,是天经地义。在新中国的新时代,怎么这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汽车上市公司,还好意思赊账拖款?”

讽刺的是,早在去年11月,特斯拉副总裁陶琳就曾在微博发布一张图片,显示中美新能源汽车厂商对供应商付款周期的变化趋势,被广为传播。

该图显示,部分中国车企账期不但未见缩短,反而逐年延长,特斯拉则有所缩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年后6月1日起生效的新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为账期划下“红线”——即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或服务,应自交付之日起60日内付款。

有媒体报道,6月上旬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与国家发改委三大监管部门罕见联合约谈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十多家主流上市车企/集团,明确要求企业“自我约束”,避免无序降价,同时点名长期拖欠供应商货款这一行业顽疾。

这次点破,成为诸多上市车企/集团在账期问题上顿悟的重要因素。

03

虽然就汽车行业乱象整治迈出了向好的第一步,但也有媒体报道,不久前香港车展上,有多名受访零部件制造商坦言,延迟付款在汽车行业内早已司空见惯,部分企业可能仍会通过其他方式延后支付,从而削弱账期改变的成效。

众所周知,上市车企最常见的规避方式是开具承兑汇票(即商业票据),将实际支付时间进一步推迟。

目前,《汽车K线》发现,已承诺60天付款期的17家上市车企/集团中,仅有大型国企上汽集团与北汽集团明确表示不会使用商业票据,其他企业则未说明具体的付款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汽车供应商告诉笔者,60天付款承诺虽好,但是如何计算时间,商业票据使用上没有任何说明,希望这也能够进一步规范明确。“不要60天后,给我一张180天的承兑汇票。贴息兑现还要付几个点的成本。”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已从2018年的7.3%近乎腰斩至3.9%,远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6%的平均水平。

04

众所周知,在中国汽车行业,商业票据和供应链金融早已普遍应用。车企掌握主导地位,缺乏议价能力的中小供应商则只能被动参与竞争、承担风险。

一些有话语权的大型上市车企/集团允许票据延期兑付、在市场流通转让,或通过支付手续费实现提前兑现。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有着规模庞大、供应链长、供应商多的特征。

因此,账期拖得过长,必然导致上下游供应商陷入经营困境。而一旦压力在供应链中层层传递,恐怕会加剧行业内卷,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其是过去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竞争压力从整车向产业链环节传导,出现了供应商货款支付账期加长、资金周转困难等现象,不利于产业技术创新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根据相关报道对比亚迪、长城、吉利等12家中国上市车企统计分析显示,截至2024年底,12家样本车企的应付账款和票据总额超过9220亿元,占其总负债的比率高达46.22%。

相比之下,德系和日系上市车企,这一比例通常不超过12%。

05

《汽车K线》统计在册的主要上市车企2024年行业资产负债率超过65%,高于大多数制造业企业40%~60%的健康水平。

2024年,赛力斯资产负债率高达87.38%,蔚来今年一季度更升至92.55%……对本就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的车企来说,缩短付款周期反而可能加重资金链压力。

在中国车企普遍资产负债率偏高、现金流承压、如今又无法继续依赖拖延付款进行“变相融资”的情况下,未来中国车企的现金流压力必然更加严峻。

《汽车K线》在2025年中国上市车企一季报中也发现,相较2024年,主要上市车企盈利能力和水平有下滑趋势,同时有些车企亏损加剧。(参考阅读:万万没想到!上市车企一季报……)

在补贴退坡和以旧换新可能逐步退出的背景下,中国主要上市车企需要在销量和盈利之间进一步权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去10年间,中国汽车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经历资本圈钱造车、疫情、传统与新能源汽车切换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叠加,让中国汽车行业陷入了严重的“内卷式恶性竞争”陷阱。

绝大多数大上市车企陷在其中,难以自拔,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下游,都遇到非常巨大的生存压力。

原本有些上市车企按照400万、500万辆规划建设工厂和产能,现在产能利用率甚至不足50%,不得不进行裁员,关闭工厂。

06

有意思巧合的是,就在车企陆续宣布账期承诺同日(6月1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简称“钢协”)发文炮轰上市车企“内卷式”竞争,令其自身开展极致降本,并不断要求钢厂降低汽车板价格,远远超出钢厂可接受的能力。

钢协也提到部分车企不断拉长供应商账期,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融资压力和融资成本,转嫁给上游供应商,导致钢厂资金压力倍增。

尤其是部分自主品牌汽车厂通过招标采购汽车板,按照一般的钢铁产品给汽车板定价,引发了钢厂之间的“内卷”,并且基本是“最低价中标”。

2024年,曾有部分主机厂要求钢厂汽车板供货降价超过10%。不过,没过多久该文章就很难在其官方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对于钢铁行业而言,针对个别汽车企业拖欠货款的账期模式,钢协坚持行业提出的“不给钱不发货”原则,坚决抵制拖延货款的不良行为。

该协会还警告,“价格战”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

不可否认,这反映出市场内卷引发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失衡,正是过去几年全球车企在激烈市场环境中,部分为谋求短期利益而发起压价拖款等恶性竞争的结果。

如果本就脆弱的信任不再,那么危害的将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Views of Autoskline:

本应该踏踏实实的汽车制造业,莫忘却底线!长期主义不能仅仅挂在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