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鲁迅,是中华民族的两位巨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是革命家,也是文学家,创作出的诗词大气磅礴。鲁迅是文学家,用散文当武器,评价时局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入木三分,也是一位优秀的战士。

毛主席和鲁迅私交不多,甚至从未见过面,但并不影响二人心灵相通,以及对对方的推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问:毛泽东多大岁数了

鲁迅是一位内心充满热血的文人,他的文章是“投枪和匕首”,刺向黑暗与铁幕,为贫苦百姓发声。

鲁迅虽然没有拿过枪,但身为左联作家的他,对中国革命非常感兴趣。上世纪30年初,随着毛主席登上井冈山,“毛匪泽东”的字眼登上国民党各大报刊,鲁迅也对毛主席和红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说起来,早在上世纪20年代,鲁迅就向好友茅盾打听过毛主席的情况。他问:“只听说,毛泽人是搞农民运动的,没想到还是个学者,你知道他吗?”

茅盾回答:“我和毛泽东挺熟的,我们是多年的朋友。他是个大学问家,知识渊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雪峰

后来,鲁迅参加了左联,和共产党员打得火热。那个时候,著名学者冯雪峰也在左联,他还有另一重身份,是我党潜伏在上海的红色特工。冯雪峰和鲁迅是好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聊天。

1931年的一天,鲁迅和冯雪峰正聊得火热,突然提到了毛主席。鲁迅问道:“你知道朱德、毛泽东吗?他们最近很有名啊!”

冯雪峰当然知道,说:“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是杨昌济先生的女儿,在家里相夫教子(其实杨开慧已于1930年牺牲)。”

鲁迅哦了一声,接着问:“想不到他有了家眷,他有多大岁数了?”

得知毛主席的年龄后,鲁迅赞叹道:“那么年轻啊!他从一个学者,放下笔杆,拿起枪杆,搞起了革命,有魄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两人又聊到关于中央苏区、红军的情况。鲁迅得知毛主席领导红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钦佩地说:“这个人几次和国民党交手,战绩不错。他领导的队伍把国民党打得够呛,确实很厉害!”

鲁迅越说兴致越高,冯雪峰也来了精神,把1928年毛主席写下的《西江月·井冈山》拿给鲁迅看,想听听他的看法。

这首词是1928年红军取得黄洋界大捷后,毛主席在马背上写下的。一句“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人宵遁”,写出了毛主席对战役胜利的嘉许,表现出胜券在握的豪迈气概。

鲁迅说话向来犀利,他评价起毛主席的诗词来,也让冯雪峰大吃一惊。鲁迅说:“这诗啊,颇具山大王气概!”

冯雪峰是共产党人,因为崇拜毛主席,才把这首词拿给鲁迅看,没想到鲁迅给出这样的评价。其实鲁迅这么说,也有他的理由。当时许多人觉得共产党人是“匪”,国民党是“官兵”。,没想到不到20年,“官与匪”的身份就倒过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谈鲁迅:中国的第一圣人

后来,冯雪峰将鲁迅评价《西江月·井冈山》的事情讲给毛主席听,毛主席哈哈大笑,一点不生气。

说起来,毛主席非常喜欢鲁迅的著作,除了马列文学,毛主席最喜欢读的就是鲁迅的书。

毛主席对鲁迅的了解,是从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白话小说和杂文开始的。毛主席对鲁迅颇为敬佩,曾说:“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1918年,毛主席到北京工作的时候,曾专门抽时间去拜访鲁迅。可惜那时候鲁迅不在家,两人错过了见面的机会。

多年之后,毛主席向冯雪峰提及此事,不无遗憾地说:“五四时在北京,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我都见过,唯独没有见过鲁迅。”

1933年,胡雪峰身份暴露,前往中央苏区工作。毛主席听说他到了瑞金,特意来拜访。毛主席进门第一句话就是:“今天约法三章,我们一不谈红米南瓜,二不谈地主恶霸,只谈鲁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冯雪峰在苏区指导教育工作,博古等人提议让鲁迅到苏区来,分担冯雪峰的压力。冯雪峰将此事汇报给毛主席,主席不同意,说:“有些人啊,一点不了解鲁迅,他当然在外面的作用大。”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鲁迅很高兴,提笔写下著名的《亥年残秋偶作》庆祝红军的胜利。

1936年春,红军东渡黄河,在与阎锡山的交战中取得大捷。鲁迅又联合矛盾给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写信,庆祝此次胜利。鲁迅毫不掩饰对毛主席和红军的赞美,写道: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将来。

不久之后,冯雪峰奉命潜入上海工作。临行前毛主席找到他,嘱咐说:“到了上海,你一定拜访鲁迅先生,和他团结起来。”

冯雪峰留沪期间,和鲁迅住在一起。两人聊天的时候,经常谈到毛主席,讲述红军的各种事迹。每每这个时候,鲁迅总会流露出神交已久的神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雪峰回延安时,鲁迅送给他一本《海上述林》。这本书是瞿秋白牺牲后,鲁迅为好友写下的,请冯雪峰转交毛主席。与此同时,他还购买了一些金华火腿,一并送给毛主席。

冯雪峰带回了鲁迅的礼物,,毛主席很喜欢,感慨说:“等我有空了,一定到上海拜访鲁迅先生,我对他仰慕已久啊!”

可谁能想到,1936年的秋天,鲁迅不幸病逝,毛主席错过了和他见面的机会。噩耗传到延安,毛主席心情悲痛,让冯雪峰将自己写入鲁迅治丧委员会名单。在随后的悼念活动中,毛主席亲笔写下“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

1937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延安举行悼念大会。毛主席亲自出席,给予鲁迅最高评价:“据我看,鲁迅在中国的价值,算是第一等的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在世会怎样?毛主席:有两种结果

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一文中,毛主席再次提到鲁迅,写道: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从陕北到西柏坡再到北京,毛主席一直随身携带着一本《鲁迅全集》。,视如珍宝。他多次在公共场合赞扬鲁迅,建议多读一读鲁迅的书。

1957年毛主席到上海视察时,见到了著名翻译家罗稷男。两人谈论了许多文学家,谈得最多的还是鲁迅。

一番探讨后,罗稷男为了毛主席一个问题:“主席,您觉得鲁迅先生还在世的话,现在会怎样?”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在场人员无不吃惊。毛主席却风轻云淡,回答说:“有两种结果,第一种结果,鲁迅先生会坚持他说真话的风格。”

“那么第二种呢?”罗稷男来了兴致,继续追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哈哈大笑,说:“第二种结果,是他不再写作。”

毛主席的意思是,鲁迅下笔如刀,风格犀利,遇到社会不公会说出来、写出来。而第二种结果,是毛主席结合当下情况说的。新中国已经成立,人民当家做主,不再是旧社会被压迫的百姓。相信鲁迅先生看到这种结果,也会感觉欣慰,因此收笔吧。

毛主席对鲁迅念念不忘,晚年练习书法时,很爱写鲁迅的诗句。

1975年10月,病中的毛主席收到鲁迅之子周海婴的一封来信。周海婴在信中写道: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总是想见您,遗憾未能见上一面......

这封信又勾起了毛主席对鲁迅的怀念。他当即批示,同意周海婴提出的再次出版《鲁迅全集》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