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许广平应周总理的邀请,前往西花厅做客,而此时的周总理早已在门口恭候多时。
而当许广平被迎进屋子里之后,周总理更是为其端茶倒水,无微不至,许广平是疑惑不解,为何总理要对自己如此礼遇?

听完许广平的疑问,周总理笑道:“若是按照辈分,其实我应该管你叫婶母。”
许广平更是不解了:“您与鲁迅一生都未曾见过一面,如何要叫我婶母呢?”
周总理直言道,这就说来话长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素未谋面的交流
周总理虽生在淮安,长在淮安,但是总理的祖籍却是在浙江绍兴,其出身于当地大族,绍兴周氏。
而鲁迅,原名周树人,他其实也是出身于绍兴周氏,周总理之所以要管许广平叫“婶母”,也可以参考总理生前对周建人说的一段话。

那是在1969年九大期间,总理去北京饭店看望了周建人,其还对周建人说:“你是绍兴周氏二十代孙,我是二十一代孙,你是我的长辈,我还要管你叫叔叔喽!”
但是即便是这样,如果总理和鲁迅不够亲近,恐怕他也不会叫得出口。

但是总理一生都没有见过鲁迅一面,为何却对他的家人表现的如此亲近呢?
那是因为周总理和鲁迅,其实早就是神交已久,这份交往起源于1928年。
当时上海的进步文化界,以太阳社和创造社为首的部分左翼作家正在对鲁迅展开评判。

鲁迅一个人打一帮,双方爆发了激烈的论战,恰巧赶上了周总理从莫斯科回国。
总理立刻意识到,如果这场无意义的论战继续下去,那么上海的左翼文化界很有可能就会分裂,便出面将其制止。

周总理还强调,鲁迅在国内的文化界非常有影响力,应当争取,团结,党在文艺战线上的旗帜就是鲁迅,遇事一定要多征求他的意见。
1930年,鲁迅更是当选左翼作家联盟的主席团成员,还当选第一届执行委员。

1931年,何孟雄等五人被捕,周总理第一时间就派人联络了鲁迅,请他务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营救这些被捕的我党成员。
鲁迅直接一口答应:“被捕者中还有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作为执行委员,营救他们我是责无旁贷!”

在鲁迅去世之后,周总理更是在各种场合强调鲁迅的精神,强调纪念鲁迅对我们的意义,对鲁迅可谓是推崇备至。
许广平听完这一切之后,也是感慨不已:“没想到总理和迅哥还有这样的交往,这样的缘分,我们竟然还是亲戚。”

周总理连连点头,但是紧接着又说:“婶母啊,我还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个消息对你来说非常重要。”
那么这个好消息,又是什么呢?

一颗红心向太阳
许广平的一生是精彩的,从1919年她决定参加五四运动,高呼出那句“抵抗二十一条”的口号之后,她的一生和党就再也分不开了。
在嫁给鲁迅之后,她照顾鲁迅的生活,让鲁迅能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创作上。在鲁迅去世之后,她又整理了鲁迅的著作,出版了《鲁迅全集》。

新中国建立后,许广平对这个新生的国家,以及领导这个国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政党,同样也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1949年之后,许广平就数次申请加入我党。1960年,她又一次递交了申请。

申请表上还深情的写着:“我一贯信托党,忠诚接受党的领导,过去是这样,今后也将会矢志不渝地坚决跟着党走。”
而这一次周总理宴请许广平,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当听到有好消息后,许广平立刻激动的问道:“是不是我的入党申请通过了?”

总理说道:“不要着急嘛,还没有,但是我可以很确定的告诉你,这一次绝对会通过,而且就在不久之后,请婶母你一定要耐心等待呀。”
听完总理的话,许广平不由得怅然若失,却又有些欣喜和激动,这个事情经过了这么多年,终于是有一个准信了。

1961年6月6日,在周总理亲自审批之后,许广平正式成为了我党的党员。
那一日,许广平在日记中如此写道:“一九六一年六月六日是我有历史意义的一日。我活着,要为中国、人类做些有益的事。”

随着澎湃而又激动的心情,许广平的思绪渐渐的飘回了十九年前,渐渐的飘回了自己人生中,最为艰难的那段岁月。
也正是那段岁月,让她在加入我党的过程中多了几分阻碍。
1942年12月,日军为了寻找上海的抗日知识分子,以及帮助他们出版著作的出版家,顺势逮捕了许广平。

他们强拉硬拽,完全不顾任何影响,直接将许广平拖上了囚车。许广平一路不停挣扎,但是却用目光不断地暗示自己的儿子周海婴。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又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年仅十岁的周海婴,可能比现在很多的成年人都更有警惕心和洞察力。

他立刻就明白了母亲的意思,离开了围观的人群,跑去通知了党在上海文化界的负责人王任叔。
一见面就直接叫喊:“王叔!快跑!我妈被抓了,你们可能暴露了!”
王任叔听完这话,直接抱起周海婴,带着同志们转移,周海婴幸存了,党在上海文化界的同志们同样幸存。

唯一没有幸存的,就是许广平自己。日军可不会对许广平客气,更不会因为她是鲁迅的妻子就对她保持尊重。
在宪兵队的大牢里面,该有的“待遇”,许广平一个都跑不了,更是因为她的身份,要比其他人更甚!

但是许广平面对敌人的生死威胁,仍然不肯放下斗争。
当时敌人会询问许广平每一本赠送出去的鲁迅签名书都是给了谁。
如果一个人给了两本书,那么哪一本在前,哪一本在后,都必须要问清清楚楚,应该说日军的这一招确实是摸对了路数。

因为许广平确实在通过这种方式配合地下党的行动,所以为了避免被日军真的抓到有效的信息,许广平必须编造一些口供,而且还必须保证每次的口供必须都要一致。
这确实也是一件需要技术含量的事情,许广平就这样一直和敌人斗争到了1943年3月1日才得以获释。

敌人终究还是顾及到许广平的身份,不能真的要了她的性命,许广平之所以一直不能入党其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时没人能说得清楚许广平被捕的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查。又因为人证物证都不好找,所以这一调查就是十多年的时间。

直到1961年,情况终于彻底调查清楚,许广平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抗日英雄,事已至此,许广平入党便再无任何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