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9日讯 秸秆是个宝,综合利用少不了。麦收过后,大量的秸秆如何处理成了老大难,肥城市广开思路、大胆创新,借力科技实现了变废为宝,真正实现变“生态包袱”为“绿色财富”,带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肥城市新城街道沙沟村,秸秆打捆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对小麦秸秆进行打捆回收储存。“我们公司完善秸秆收储加销体系建设,购置秸秆捡拾、打捆设备以及秸秆运输车辆,从田间地头开始,在农作物收获的同时,利用大型捡拾设备对农作物秸秆进行统一捡拾、统一收集、统一打捆,统一运输至我们公司。”泰安市天翀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荆海军介绍。

这些经过打捆的秸秆会运往泰安市天翀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用于制备微生物发酵饲料。 荆海军说:“我们通过农业有机废弃物生物发酵技术,将部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有机肥料,将作物秸秆进行无害化处理,转为生物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秸秆废物的“消化”难题,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又能满足当前绿色农业发展的需求,减少化学肥料使用,提升土壤肥力。”

肥城市积极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充分发掘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加大还田机械推广力度,提高作物秸秆还田率。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秸秆燃料化利用等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和新技术,使作物秸秆变废为宝。
肥城市地龙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龙告诉记者:“以前我们收获的小麦,我们的秸秆全部都粉碎在地里了,就不往外再弄了。我们买了打捆机之后,我们把我们收割机上的粉碎机给卸掉了,现在都实现了秸秆打捆了,打出来的田更有利于下一届的玉米的播种,而且给我们合作社多带来收益。”
泰安肥城市农业农村局产业振兴科科长李洪树说,泰安市农作物秸秆主要是小麦和玉米,常年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秸秆产生量在55万多吨,综合利用52多吨,常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闪电新闻记者 王迅 肥城融媒 李言果 高扬 王雪 尚振鹏 李中华 泰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