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位父亲为救病危的孩子,800公里路程,被迫支付2.8万元救护车转运费。钱进了司机个人腰包,连张发票都成了奢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情闹大了,监管部门介入,这笔“买路钱”才被责令退回。

这起事背后,有关部门有三个没明说的事实。

第一,救护车不是不够用,是很不够用。

1994年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要求每5万人配一辆救护车,如今三十年过去。杭州主城区362万人口,应配73辆救护车,实有51辆,缺口22辆;天津市区常住加流动人口超千万,应配200辆,只有70多辆。北京每天出车近千次,却只有四五十个专职担架员。

急救量每年增长10%以上,救护车和救护人员数量却在减少。

第二,救护车早就不是医院专属,它是一门生意,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在做。

体制性的“穷”,让一些人看到了机会,也看到了空子。湖南新田县曾曝出医院将救护车外包给社会人士,结果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监管难度陡增。

浙江湖州、甘肃灵台、河北衡水、河南郑州等地都出现过类似问题。有的医院直接把救护车承包出去,有的则通过各种名义变相收费,有的甚至让司机个人承包经营。

第三,若不治本,救护车收费标准将逐步向殡葬业看齐,俗称“坐不了”和“死不起”。

哈尔滨五常市的“黑救护车”55公里收4600元,随车护士还能编出“300元被褥费”;河北保定的司机半路加价,原本3200元涨到4100元。

再以此次事件为例,从江西到上海800公里路程,按江西当地出租车白天收费标准计算,费用约为2294.8元;若夜间出行,则需约2768.4元。网约车方面,以赣州为例,全程费用约为1998.5元。

哪怕救护车要算上专业设备、人员等成本,也不至于费用是出租车、网约车的10倍计。

资源紧张催生垄断,垄断带来定价权,定价权又反过来加剧资源紧张。

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成了痼疾。有人甩包袱,有人把它当生意,还有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后,每一个呼叫救护车的家属和病人都要扪心自问,生死攸关之际,你愿意付多少“买路钱”?

打破这个“死局”,其实不是没有办法。

政府首要之举,是加大财政投入,提升救护车配置标准,适应城市化和老龄化趋势。

要打破编制限制,允许医院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配车辆和人员。

要完善收费标准,明确服务内容,杜绝模糊地带。

要加强监管,严查违规收费、虚假合同、私人账户收款等乱象。

更重要的是,要让更多专业人才愿意干这一行,让救护车不再只是“稀缺品”,而是基本医疗服务的一部分。

否则,2.8万元之后,还会有更离谱的收费名目。救护车不会消失,只会变得更贵、更黑、更难叫。

全文完

愿本文令有缘读到的朋友满意,如您喜欢,烦请给文章一个点赞、在看或者转发,也请关注我的公号。

感恩生命里与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时光馈赠的温柔奇迹。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你关注财经和时事热点时,我愿与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观点

全文完

愿本文令有缘读到的朋友满意,如您喜欢,烦请给文章一个点赞、在看或者转发,也请关注我的公号。

愿本文令有缘读到的朋友满意,如您喜欢,烦请给文章一个点赞、在看或者转发。发,也请关注我的头条号。

感恩生命里与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时光馈赠的温柔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