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于6月中旬公布的最新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截至4月底,全球主要经济体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出现显著变动。这份按月发布的权威数据通常滞后两个月披露,因此当前报告反映的是4月底的持仓状况,5月底的详细数据需待7月中旬方可揭晓。

回溯3月数据,中国单月净减持美国国债的举动引发市场关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持续大幅增持美债,持仓规模首次超越中国,使得这个东亚经济体自2008年以来首次失去美国第二大海外债权国地位,退居第三位。
进入4月,中国继续推进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在减持美债的同时加速黄金储备增持,当月末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降至7572亿美元,较三月减少82亿美元。

值得深入解读的是,表面显示的82亿美元净减持数据,实则包含着更复杂的资本运作逻辑。
要准确理解这一数字,需先厘清美国国债的特殊计价机制。与股票交易类似,长期美债在二级市场流通时,其交易价格会随市场供需波动,既可能高于面值溢价成交,也可能低于面值折价交易。这种价格波动直接反映在债券收益率指标上——当市场收益率上升时,意味着债券交易价格下跌,反之亦然。
以十年期美债为例,四月份该品种收益率整体下行1.3%,表明其市场交易价格呈现上涨态势。中国持有的7000余亿美元美债中,约6800亿美元为中长期债券,这部分存量资产因价格上涨而产生账面价值增长。这种由市场波动导致的持仓市值上升,被称作"被动增加",并非实际购入行为所致。

在账面资产增值的同时,中国实际抛售力度远超表面数据。
TIC报告附属表格揭示,4月份中国资本账户呈现102亿美元的净卖出操作,其中73亿美元为长期国债,29亿美元为短期国债。这意味着在82亿美元的净减持数据背后,实际主动抛售规模达到102亿美元,二者差异正是由价格波动产生的账面增值所抵消。
若叠加3月份的主动卖出数据,中国在两个月内累计主动减持美债规模已逼近300亿美元。

这种大规模资产配置调整的动因,或与持续升温的中美经贸摩擦密切相关。作为曾持有1.3万亿美元规模的美国国债最大海外持有国,中国近年来持续优化储备结构,即便当前持仓仍维持在7000亿美元量级,若计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独立持仓,实际影响力更为显著。
尽管36.2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总规模使其违约风险近乎为零,但中国等主要债权国的集中抛售行为,足以对二级市场价格形成显著冲击。

这种市场影响力可通过股市逻辑类比理解:假设某千亿市值上市公司日均30亿元成交额中,若某机构集中抛售数亿元,就可能引发股价剧烈波动,进而带动市场情绪转向。
同理,中国作为美债市场重要参与者,其交易行为虽不足以引发债务危机,但完全具备通过价格压制推高美国国债收益率的能力。收益率攀升将直接增加美国政府发行新债的融资成本,这显然与当前美国政府的财政诉求相悖。
从战略博弈视角审视,美债正成为继稀土资源之后,中国手中又一张可与美国进行政策博弈的重要筹码。通过灵活调整持仓结构,既可对美国经济政策形成有效牵制,又能在经贸谈判中增强议价能力。

展望5月数据,鉴于当月美债收益率显著上行(对应价格下跌),前期因价格上涨产生的账面增值或将转为账面缩水。若中国同步延续主动抛售策略,双重因素叠加效应下,7月公布的截至5月底的持仓数据很可能呈现更大规模的净减持。
这种"被动减少+主动抛售"的组合拳,或将为未来中美金融博弈增添新的变量。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