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小妞
编辑丨小妞
俗话说:“人不作死就不会死”!
好好的一个“红歌”去歌颂牺牲的先烈。
杨坤却直接给《游击队歌》来了个“魔改”。

将“文化”创新是好事,但是不能瞎创新。
这下可好,杨坤算是被全网“痛批”。
改编红歌的边界,也因此“浮出水面”。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改变红歌的边界又是什么呢?

这事儿闹得挺大,杨坤在节目里改红歌,结果整个网络都快吵翻天了。
连着好几天,十个人里头有七八个都在谈这事儿。

本来以为是娱乐新闻里常见的小热闹。
没想到一下子变成全国性的争论了。

其实整件事挺容易说明白。
歌手杨坤参加一个节目,选唱了一首老歌《游击队之歌》。

这首歌大伙都熟悉,唱的是当年战士们打游击那种机智勇敢。
可杨坤这一唱,唱法全变了。

他在里头添了不少电子乐器那种“哐哐当当”的声音。
唱歌的调调也成了摇滚歌手那套。

算硬是把一首热血沸腾的“革命老歌”。
改出了几分夜店蹦迪的劲头。

有网友听了直摇头,感觉变味了,说这根本就不是原来的红歌了。
听着感觉就想跟着晃脑袋,找不着那股子奋勇杀敌的劲了。

紧接着,一位叫于雷的编剧就跳出来说话了。
就在6月14号那天,他在网上直接点名批评杨坤,话说得挺重。

具体就是说他唱得“阴阳怪气”。
根本没把这首经典作品当回事。

他这一开腔可不得了,网上立刻就跟炸了锅似的。
分成了两边阵营,吵得脸红脖子粗。

有一部分人挺杨坤。
他们认为唱歌嘛,尤其是艺人搞表演,创新一下再正常不过。
歌手想怎么改编,那是他的自由和权利。

还有人举了周杰伦的例子做对比。
说周杰伦当年刚出道的时候,把中国风和流行音乐搅和在一起。

那种新唱法新风格,起先不也有很多人骂他“瞎搞”。
可现在再看看,人家成了华语乐坛响当当的人物。

不过,反对的声音很快就压了上。
而且声音更大、更急。

好多人都在讲:红歌跟咱们平常听的流行歌曲是不能比的。
那里头装着的是前辈们用血和命换来的记忆。

这歌里的精神不能随便乱动。
有人专门去找了资料,翻出《人民日报》以前登过的文章。

上面清清楚楚写着,要对经典作品的改编要有底线。
一定不能伤了文化的根。

中国音乐家协会的人也出来表达意见。
核心意思就是红歌所代表的那种精神内核,是碰不得的。

说穿了,如果不管不顾地想怎么改就怎么改,那是对历史的不负责。
大家吵来吵去,根子上就是同一个问题。

先就是创新的步子到底能迈多大?
再就是创新的边界在哪儿?

北京师范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以前在电视节目里讲过一段话挺在理。
他表示红歌属于文化遗产,要动它,就得抱着加倍谨慎的态度。

这个道理,其实跟装修老房子有点类似。
你想让老房子住起来舒服点,装修翻新没问题。

可你要是手痒把里头最主要的承重墙给砸了,那整栋房子就可能垮掉了。
红歌里蕴含的那种精神,就是咱们文化承重的“大梁”。

其实想让现在的年轻人也爱听红歌、记住这段历史,办法多得是。
而且根本不需要靠改得面目全非。

看看央视做的那个节目《经典咏流传》,里头也是重新编排老歌。
比如他们唱的《明日歌》。

歌曲歌词精髓完全保留,外面包裹上新的音乐元素。
整个调调是新鲜带点古韵的感觉,年轻人一样爱看爱听。

口碑和点击量都好得很。
这才叫真正为经典找到了新的生命。

其实,再回过头看看,前几年就有人出过毛病。
2018年的时候,有档节目把特别有力量的《黄河大合唱》给弄成了搞笑版。

台上演员嘻嘻哈哈像闹着玩。
当时就引来一片骂声,好多人都觉得太不像话了。

最后那节目组扛不住,赶紧出来认错道歉,录好的节目也全给撤掉了。
这就是眼前现成的教训。

杨坤这次在节目上这样改红歌,。
真的就是又踩进了同一个坑里了。

杨坤这次引起的风波,真该让整个做娱乐的。
以及搞演艺的行当都长长记性。

创新探索确实是好事,但要是只想着怎么吸引眼球、赚流量。
连对文化和历史最起码的敬畏心都丢了,那麻烦可就大了。

经典歌曲之所以能一代代传下来,经久不衰。
靠的绝不是最时髦的编曲,或者多高级的音响效果。

真正立得住的,是歌曲背后那股子打动人的精神力量。
要是今天这个歌星瞎改,明天那个艺人也照着来。

乱改一气的话,以后年轻一代再听到这些红歌。
没准只觉得是些普普通通的“老掉牙的曲子”。

完全不理解歌曲里饱含的那份厚重历史和情感。
那才是最让人痛心的结局。

主要信源
新民周刊——杨坤“魔改”《游击队之歌》被痛批,红歌改编的边界在哪?

大河网——河声丨对魔改红歌乱象不能“无所谓”

中华网——媒体评杨坤改编革命歌曲 改编争议再起波澜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