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职场场景中,“加班”正逐渐偏离努力的本意,演变成一种扭曲的“工作秀”。当加班被简单等同于敬业,甚至成为低效遮羞布,我们必须清醒认知:加班的本质若是源于上班低效,那它绝非能力彰显,而是职场“无能”的暴露,更是对工作价值的误读。

工作的核心逻辑,本是用高效创造价值。合理规划、专注投入、优化流程,应是职场人的“必修课”。可现实里,有人把“磨洋工”当常态,上班时间浏览无关信息、推诿任务,把本该8小时完成的事拖到深夜;有人陷入“表演型加班”怪圈,以留在办公室的时长换存在感,用无效忙碌掩盖能力短板。这些行为,消耗的是个人成长的时间,侵蚀的是团队协作的效率,让“努力”二字沦为形式,让职场生态陷入“比惨式内卷”。

真正的敬业,是用专业能力解决问题,以高效产出诠释担当。那些深耕业务、优化方法,在8小时内精准突破的人,那些聚焦创新、提质增效,让工作成果超越时间维度的人,才是职场“清醒者”。企业若纵容“低效加班”,只会养出“伪奋斗”的土壤;社会若默认“加班=敬业”,将扭曲职场价值导向。

打破这一困局,需要个人回归“效率优先”的工作本质,用能力提升取代时间堆砌;需要企业建立“成果导向”的评价体系,让实干者脱颖而出;更需要社会重塑对“努力”的认知——真正的敬业,是高效创造价值,而非用无效加班证明“无能”。唯有如此,职场才能摆脱“内卷泥沼”,让努力回归真实,让价值真正闪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