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国家‘见死不救’,伊朗人可全都看在眼里。”当伊朗驻俄大使卡泽姆・贾拉利用流利的俄语掷地有声地说出这句话时,克里姆林宫内的沉默仿佛一记重锤,在舆论的空间中回荡,显得格外刺耳。这位外交官的表态,宛如一把锐利的手术刀,精准地揭开了俄伊关系那看似友好却暗藏波澜的真实面纱,同时也将俄罗斯无情地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使其成为各方关注与争议的焦点。
当下,以色列对伊朗悍然发动“侵略性攻击”,西方阵营亦如贪婪的饿狼般在旁虎视眈眈,局势可谓剑拔弩张。在这样的危急时刻,俄罗斯作为名义上与伊朗并肩的“战略伙伴”,其角色引发了广泛的猜测与质疑。它究竟是事不关己、袖手旁观的“局外人”,还是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另有深远盘算的“棋手”呢?

回溯到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伊朗向俄罗斯提供的无人机宛如黑暗中的明灯,被视作“雪中送炭”之举。那些“见证者 - 136”无人机,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与作用,帮助俄军成功稳住了被乌军压制的不利局面,扭转了战场上的颓势,在俄乌冲突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俄罗斯凭借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与技术突破,实现了无人机的自主生产后,对伊朗的依赖便如退潮的海水般迅速减弱。
俄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拉夫列夫的质问直白而犀利:“你在乌克兰前线看到过很多伊朗士兵吗?没有…… 战略伙伴关系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义务派遣援军。”这番言论的背后,折射出俄罗斯对伊朗的微妙认知。他们认为,伊朗在遭受制裁的艰难处境下出售武器,并非出于“仗义相助”的兄弟情义,而是一种“商业投机”的逐利行为。
如今,伊朗在以色列的空袭威胁下岌岌可危,急需俄罗斯的S - 400防空系统来抵御这场来势汹汹的攻击。然而,俄方的态度却令人心寒。他们不仅果断拒绝了伊朗的军事援助请求,甚至还以一种暗示的口吻表示“想要武器得花钱买”。这种冷漠的态度与俄朝之间的深厚情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朝鲜在俄罗斯面临困境时,展现出了无比坚定的支持。
他们不仅向俄罗斯输送了超过580万发炮弹,为俄军的作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更派遣6000名士兵参与库尔斯克的重建工作。其中1000人勇敢地承担起排雷的危险任务,为当地的安全清除隐患;5000人投身于基础设施建设,为库尔斯克的复苏贡献力量。俄朝之间这种用鲜血铸就的友谊,让伊朗大使贾拉利不得不公开喊话:“相比于士兵,伊朗更需要防空系统。”然而,俄罗斯的回应却是加速从伊朗撤侨,这无疑给伊朗本就脆弱的内心又浇了一盆冷水。

今年1月,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满怀期待地率团抵达克里姆林宫,准备与俄罗斯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开启两国关系的新篇章。然而,普京却故意迟到一小时,让伊朗代表团在凛冽的寒风中苦苦等待。这种“下马威”式的外交操作,在俄罗斯看来或许只是一种“常规套路”,毕竟,默克尔、安倍晋三、埃尔多安等领导人都曾领教过普京独特的“时间管理”。但在伊朗问题上,这种拖延却具有更为深远的象征意义。普京对改革派出身的佩泽希齐扬始终抱有戒心,担心他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倒向西方”,从而损害俄罗斯的利益。相比之下,当朝鲜领导人访问俄罗斯时,普京亲自在东方航天发射场迎接,全程陪同参观,并赠送豪车,态度截然不同,这也让伊朗在与俄罗斯的关系中感受到了深深的落差。
这种区别对待的深层次根源,源自俄罗斯对于“可靠盟友”有着一套独特的评判标准。朝鲜向俄罗斯提供的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兵力投入与弹药补给,每一个奔赴前线的士兵、每一发运抵战场的弹药,都展现出其作为盟友的坚定与担当。而伊朗与俄罗斯之间,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有限合作”的态势。诚如俄罗斯媒体所指出的那样:“战略伙伴关系的价值几何,关键在于双方能够为彼此承担多大程度的风险。”
在叙利亚问题上,俄伊之间的矛盾裂痕体现得同样显著。2024年阿萨德政府垮台之后,俄伊双方迅速开启了互相推诿责任的模式。伊朗媒体言辞激烈地指责俄罗斯在关键时刻“见死不救”,而俄罗斯媒体则着重强调“叙利亚是伊朗的核心利益区域”。这种“友谊的小船瞬间倾覆”的现实状况,使得俄伊之间“全面战略伙伴”这一头衔显得空洞无力、名不副实。
伊朗驻俄大使贾拉利的表态,部分伊朗网友痛心疾首地痛斥道:“俄罗
斯已然证明自己是‘不可靠的盟友’,他们在关键时刻的沉默,比敌人的攻击更让人感到心寒与伤痛。”更有俄罗斯网民直接坦率地表示:“我们为何要为伊朗去冒险呢?他们在乌克兰问题上连一兵一卒都未曾派遣。”这种舆论层面的对立冲突,深刻地折射出国际关系中残酷而又现实的一面——在国家利益的天平面前,所谓的“盟友”关系,不过是特定阶段、特定情境下的一种合作形式罢了。
俄罗斯表现出的“冷漠”态度背后,实则蕴含着多重战略层面的考量。一方面,俄乌冲突让俄罗斯深陷战争的泥沼之中,国家的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资源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实在难以再腾出手来介入中东地区的战事。另一方面,俄罗斯正尝试通过与美国缓和关系(例如特朗普释放出的“调解信号”)来减轻自身所面临的制裁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轻易得罪以色列和海湾国家显然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正如俄罗斯副外长鲁坚科所说:“俄方会竭尽全力去阻止美伊之间的冲突,但并没有义务为伊朗提供军事援助。”这种“不卷入”的姿态,与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抽身而退”的做法如出一辙。当阿萨德政权处于摇摇欲坠的危急时刻,俄罗斯优先考虑的是保护自身在塔尔图斯的海军基地,而非盟友的生死存亡。
俄伊关系的起起落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场围绕“利益交换”展开的博弈。伊朗曾经用无人机作为筹码,换取俄罗斯的政治支持。然而,当这种支持不再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时,俄罗斯便毫不犹豫地转向了那些能够带来更多“实惠”的合作伙伴。这种基于利益考量的逻辑在国际关系中屡见不鲜,美国对沙特、以色列的偏袒,欧盟对东欧国家实行的双重标准,皆是鲜活的例证。正如网友所总结的那样:“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之上,不存在所谓的‘恩情’,唯有‘筹码’才是真正的话语权。”

对于伊朗来说,贾拉利发出的警告,既是向俄罗斯传达的明确且强硬的信号,近似于“最后通牒”,也体现出伊朗对自身所处复杂局势的清晰洞察与理智判断。当前,哈梅内伊领导的政权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外部,遭受着以色列的空袭以及美国的制裁,国际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内部,因派系斗争不断以及经济危机加剧,国家濒临分裂的边缘。
尽管贾拉利宣称“伊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冷眼旁观的国家”,然而现实情况是,哈梅内伊已着手为政权的延续进行布局——他将最高权力移交给革命卫队最高委员会,试图借助集体领导的方式维持政权统治。这种“未雨绸缪”的举措背后,反映出伊朗对所谓盟友的深切失望。
在国家面临危亡的关键时刻,伊朗驻俄大使以俄语发出的警告,不仅仅是对俄罗斯在当前局势中不作为的谴责,更是对所有在国际事务中采取“选择性失明”态度、未能履行应尽责任的国际势力的有力控诉。当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依赖朝鲜提供的炮弹,在叙利亚问题上弃阿萨德政权于不顾时,它实际上已背离了与盟友之间“战略伙伴”的承诺。
俄罗斯这种“实用主义”的外交策略,或许能在短期内为其谋取一定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也在国际舞台上暴露了其作为盟友“不可靠”的本质特征,这无疑会对其国际形象和外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