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听到“唐伯虎”这个名字,第一反应是什么?八成是《唐伯虎点秋香》,风流才子,风趣幽默,才华横溢——可惜,历史上的唐寅和周星驰演的不太一样。
真实的唐伯虎,远比电影复杂得多。

唐伯虎,原名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又号桃花庵主。出生于明成化六年,也就是1470年,地点在苏州,吴中。
他家确实不穷,父亲唐广德在苏州开酒馆兼经商,小有资产,虽然谈不上“世家大族”,但唐寅小时候的生活是富足的,衣食无忧,能读书写字,偶尔还跑去灵岩山写生、抄诗,日子过得像现在的中产文艺少年。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尤其擅长绘画和诗词,14岁就能写出大人读不懂的律诗,邻里街坊都知道这孩子以后肯定有出息。
他也确实有“好命”时刻:24岁那年,父亲过世。打击虽大,但靠着自己的才华,他依然考中了应天府解元。也就是全省考试第一名。你要知道,在明代,这可是状元预备役,是封疆大吏必争之才。
可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事。

唐寅被卷进了“会试泄题案”。这个案子是明代中期一桩大案,牵涉考题泄密、权贵舞弊,主考官程敏政被罢官,另一个主角是江阴的富商徐经。
有人说,徐经事先拿到题目,答得特别流畅。而唐伯虎,也答得极好,于是官员们怀疑他俩是勾结作弊。
证据说不清,但明朝是皇权至上的时代,有疑点就要办,唐伯虎也被拖下水,结果是:一撸到底,贬职为吏,前途尽毁。
从此之后,他再没碰过科举,基本脱离了仕途,踏上了“卖画为生”的道路。

再说回厕所那副对联。
事情发生在他仕途断裂、生活窘迫的时期。彼时,苏州某县的一个地主新建了大院子,连厕所也要讲排场,要贴对联。于是他出十两银子悬赏联句。
十两银子不算小钱,大概是一个普通农户半年的收入。但这工作,没人接。
为什么?
一是自视清高的文人不愿为“厕所”题字,怕传出去落人口实;二是这题目实在难写——要高雅,又不能低俗,还得押韵,还要“对仗工整”。
但唐伯虎穷啊。
据说那阵子,他真是揭不开锅。没办法,去了。
看到那处茅厕,他略一沉吟,写了这么一联:
上联:且看来客多情,甘解衣带终不悔;
下联:莫道此物无用,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对联,妙得很。
“甘解衣带终不悔”,是对来此解手者的理解,“莫道此物无用”,是对“粪便”的升华,整副对联无半点污秽之词,却将厕所的“功能”描绘得风雅而生动,甚至有些庄子式的超脱。
地主看后大喜,痛快付钱。这副对联,也被人流传下来,后人称之为“厕所对联中的千古绝唱”。

有人说,唐伯虎给茅厕题字是他“最落魄”的写照。其实不然。
这不光是为了生活低头,更是他对现实社会一种调侃与反讽。他早看透了名利场的虚伪与残酷。
他曾写:“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今已是知天命。”
他放弃仕途,隐居桃花庵,靠卖画写字过活,不是因为他“混不下去”,而是他不想混下去。
明代文人喜欢借画自遣,唐伯虎尤甚。他的画风细腻流畅,色彩轻快而不媚俗。后人说他:“工而清,秀而不浮。”
从他的山水画中你能看出,他内心深处,仍有诗意,仍有梦想。那是对现实的退让,更是对精神世界的坚守。
在苏州,他花光积蓄买下荒院,起名“桃花庵”,闭门谢客,读书作画,作赋填词。他说:
“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庵里酒满天。”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这不是疯癫,是看破。
唐寅想过出仕,也曾满怀壮志。可是被打入冷宫之后,他不再想搏一个“功名”,而是开始寻找“内心的自由”。
他的诗、画、字,无不流露出这种脱世的潇洒。
即使到了晚年,日子艰难到要靠卖墓志铭谋生,他仍未放弃创作。他的“桃花庵歌”,成了千古传唱。

他到底冤不冤?
唐伯虎有没有参与泄题?至今争议不少。
从已知史料来看,他极有可能是“被误伤”的。因为没有人能拿出他参与舞弊的证据,他也一再强调清白。
但在那样一个严苛政治环境中,牵连进去,就注定是“牺牲品”。他太有才,也太骄傲,不愿去跪、去巴结,于是成为“典型案例”。
正是这份孤傲,使他后来的画作与诗歌,有种“越被压,越精彩”的力量。
唐伯虎的文学才华,是明代文坛最亮的几颗星之一。
他的代表诗词有《桃花庵歌》、《落花诗册》、《百忍歌》等,作品通俗易懂但内涵丰富,常用口语表达哲理,善用平常事写深刻意。
他的书法,出赵孟頫一路,清俊灵活,有很强的个人风格。最著名的《落花诗册》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研究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最佳范本。
而绘画方面,他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他的画尤其注重人物神态和情绪渲染,画色淡雅,造型传神,兼具文人画的意境与匠人画的技法。
像《临水芙蓉图》、《墨梅图》、《看泉听风图轴》等,已被多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有意思的是,他越活越穷,却活成了后人最崇拜的文人之一。
有人感慨他的命不好;也有人说他其实“活得通透”。他未得显贵,却得自在。宁愿写厕所对联、画酒肆女子,也不愿给权贵画画巴结。
王世贞评论他说:"寅少法初唐,如雩杜春游,金钱铺埒,公子调马,胡儿射雕;莫年脱略傲睨,务谐俚俗。"
这是明代文人对他最高的评价——才高而不骄,俗中见真。
唐伯虎1550年去世,享年80岁。他的墓地,最早在苏州城外。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整修,1986年扩建,现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园内有陈列室、纪念碑、画展空间。江南的烟雨中,偶有游人来访,也许会念一句“我笑他人看不穿”。
真正的风流才子,不一定是功成名就,也可以是一个贫困潦倒却心中有光的唐伯虎。
参考文献:
《明史·文苑传》
《唐寅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