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房地产权线崩溃、史诗级刺激失效”等论调在自媒体上横行时,聪明的人已拨开市场迷雾,探寻市场底层结构中的机会。

从新公布的全国1 - 5月份房地产数据中,能看到其呈现继续收缩与增长并存的变化。先来看看房地产市场具体的数据表现:

• 1 - 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万亿,同比下降10.7%;房屋新开工面积2.3亿平方米,下降22.8%;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5亿平方米,下降2.9%;销售额3.4万亿人民币,下降3.8%。

• 不过也有增长数据。5月末,商品房销售面积707427万平方米,比4月末减少71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代售面积减少439万平方米;开发企业到位资金40232亿,同比下降5.3%,其中个人按揭贷款下降最大,只有5645亿元,下降8.5%;但房地产外资进入16亿元,同比增长49%。

这些数据背后,正酝酿着房地产市场的三大曙光:

政策工具箱开启新局面

本轮政策不同于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刺激,呈现精准滴灌特征。特别是特别国债和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形成组合拳,既避免资金空转,又定向输送流动性。值得关注的是,中央对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的出资比例从60%提升到100%,这意味着每投入1元钱,将带动5元社会资本跟进。

限购松绑策略更具技术含量,核心城市实施分区施策,在核心区保留限购以维护资产价值,郊区放开限购释放刚性需求。例如杭州临安区推出以旧换新政策,购房者出售二手房可获得新房认购金5%的补贴,直接激活改善性需求。这些创新政策正在重构市场规则,为购房者打开政策红利窗口。

市场完成价值重估

房价回调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价值回归。当前全国二手房均价比2021年峰值降了18%,但一线城市只降12%,三四线城市回调21%。这种分化表明市场正在建立新的定价体系。值得注意的是,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环比减少715万平方米,这是2021年以来首次出现库存实质性缩减。

同时,法拍房市场呈现新特征,虽然成交总额同比下降20.3%,但成交率从32%提升到41%,说明市场承接能力增强。最关键的是法拍房的折价率从峰值的45%收窄到现在的32%,资产价格的锚定效应开始显现。

住房需求发生质变

当90后、95后、00后成为购房主力,住宅需求已从“有房住”升级为“住得好”。有机构调研显示,70%以上购房者将社区配套列为首要考量,超过以往对户型面积的关注。这种转变催生新商机,保障性住房提速重塑市场格局。2025年,保障性租赁住房计划供应120万套,是2020年的3.2倍。这些房源并非简单增加供给,而是精准对接新市民、年轻人的过渡需求。有的城市保障房申请周期已从90天缩短到15天,形成有效需求分流。

总结来看,中国楼市正经历脱胎换骨的蜕变,新模式逐步形成。当盲目扩张的开发商和短期炒家哀鸿遍野、痛苦离场时,真正的居住者和长期持有者开始主导市场。当粗制滥造遭鄙视嫌弃,改善型好房子受到青睐。当粗放式扩张终结,精细化运营时代正式开启。我们有理由相信房地产未来会越走越稳,大家买房也需建立长期主义思想。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欢迎点赞、关注并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