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月 11 日,在南京大学 2025 年本科招生专业专场直播中,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准聘副教授、博导杨博渊透露该院将在“自动化(机器人)” 方向招收 120 名本科生。
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成立初衷
2025年5月,南京大学正式发文成立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的成立,是南京大学响应国家科技与人才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布局“新工科”教育的核心一环。学院以“机器人+自动化+人工智能”三位一体为架构,致力于攻克智能感知、自主决策、精密控制等“卡脖子”技术。依托南京大学“双一流”学科底蕴与苏州校区“产-学-研-用-城”融合生态,学院将深度参与长三角智能制造创新走廊建设,为机器人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产业锻造尖端人才引擎。其发展定位明确聚焦 “五新”战略——面向新需求、开辟新赛道、构建新学科、建立新优势、支撑新工科,彰显南大服务国家战略、定义未来工业的雄心。
规划建设一级交叉学科
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以“智能控制“与“机器人技术”双轮驱动,已启动控制科学与智能工程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招生,规划建设“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一级交叉学科,该院是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发展新工科的关键障地。
学院2025年首设“自动化(机器人方向)”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为120人,学制4年,秉承 “高起点、精英化” 培养理念。该专业突破传统自动化边界,深度融合机器人学、智能控制与人工智能前沿,并延伸至智能制造、决策优化、人机协同等方向。

专业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是AI技术的物理载体,侧重智能算法在实体系统(如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的落地应用,与侧重算法研发的AI/计算机专业形成互补。同时,融合机械工程的关键技术(如机构设计、动力学建模、执行器选型),突出“智能+控制”特色,注重传感感知、闭环控制与系统集成能力,与传统机械工程形成差异化优势。专业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培养具备跨学科系统能力的“软硬融合”复合型人才,精准对接智能制造与智能服务产业需求。

师资力量

1、周克敏(Kemin Zhou),南京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高端控制与智能运维研发中心执行主任。国家级领军人才,CAA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IFAC Fellow。第十届、 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委会委员。曾任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主任。
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自动控制专业学士学位 ;1988年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0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和讲师。 从1990年至2017年任教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 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 ,2000年升为正教授,2002年至2006年系主任;2018年至2023年任教于山东科技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2023年4月起任教于南京大学苏州校区。

2、朱波,南京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2018 IEEE-CGNCC会议和2020 I-CGNCC会议“无人系统感知与控制”专题的Co-chairs。
2004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2013年8月-2014年8月在多伦多大学宇航技术研究院(UTIAS)担任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集群系统调控与反制、机器人ADA(autonomous, dependable, and affordable)导航与控制、高精度鲁棒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1项青基、2项面上)和其他国家级纵向项目3项,主持国家龙头研究院所和高新企业横向项目近10项;作为骨干(前3名),参与国家重大或重点科研项目5项;已发表学术论文约7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2020年获得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二等奖(排名第2);指导和培养本/硕/博学生,获得国际和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10项,获得IEEE国际会议等领域主流会议的最佳论文奖或入围奖7次,针对水-陆-空三域中复杂机器人的模型辨识与约简、高精度鲁棒控制器的设计等问题,提出并实例化了“多刚体度”、“测量误差估计器(MEE)”、“时变不确定性与干扰估计器(TV-UDE)”、“集群系统个体安全包络和整体分布包络”等新概念,发展的相关技术与算法已应用到轻小智能的机器人平台。

3、杨博渊,姑苏创新领军人才。南京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准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副教授。曾获得领域权威期刊IEEE TII 2021年度杰出论文奖(每年1-2篇),并在IEEE工业电子学年会上宣读与颁奖。
201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联合培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9年-2020年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博士后、副研究员。
长期从事机械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机器人多模态学习与控制以及机器学习、信号处理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及参与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英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实验室开放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以及国防项目等。
建立了振动信号稀疏时频表示及字典构造方法,应用于国内数十家风场的风机运维,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建立了多任务特征共享、双卷积与多尺度卷积残差网络等诊断模型与预测方法,发展了智能诊断理论。近5年累计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ESI热点论文1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SCI论文他引3000次以上,单篇论文最高他引超过1000次。研究工作曾被IEEE IES主页报道,被多国院士、IEEE Fellow、ASME Fellow等正面评价与引用。

4、陈建琪,国家级青年人才。南京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准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第38届中国控制会(CCC2019)关肇直奖(*关肇直奖是目前我国控制理论界最高水平的青年学术奖项之一),第5届全国集群智能与协同控制大会(CCSICC2021)最佳论文奖,第14届IFAC自适应与学习控制系统研讨会(ALCOS2022)最佳论文提名奖。
201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20年-2021年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2-202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包括网络化控制系统,信息物理系统安全,机器学习与控制,大规模复杂系统分析等。相关成果已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SIAM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控制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长文7篇),在IEEE CDC、IFAC World Congress、ACC、CCC等领域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

5、张建强,南京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助理教授。于201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于202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高端装备控制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博士期间,主要从事空间激光通信粗、精跟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验证工作,先后参与中科院激光通信重大创新专项、空间通信星载与舰载终端控制系统设计、中船重工毫米波激光精准指向控制系统设计等项目的科研工作。
自开展工作以来,主要从事光电跟踪、超精密运动、运载火箭等复杂系统的建模、先进控制设计与验证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防科工局、省青年基金项目以及横向项目1项,作为关键技术负责人参与基金委重大仪器、联合重点及国防实验室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3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目前,关于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系统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工业系统典型装备取得验证,与工业界具备深厚的合作基础。

6、付瑞,南京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助理教授。 于 2016 年和 2019 年分别从西北工业大学应用数学 专业 和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专业获得双硕士学位,随后在 2020 年从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机械与航空 航天 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21年 1月-2021年11月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11月-2024年8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研究兴趣包括随机控制理论、随机热动力学、数学物理、最优化运输理论以及非线性滤波等。相关成果已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 Automatica 、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以及 Annual Reviews in Control 、 Physical Review E 等期刊 发表论文 13 篇,在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 和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控制 会议发表论文 2 篇。获得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各一项。

7、童鑫,南京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助理教授。201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2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博士学位。2021年至2024年就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先后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副研究员。
研究兴趣包括混杂反馈控制、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网络生成等。近5年共发表10余篇SCI期刊论文,其中在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以及其他IEEE Transactions等高水平期刊上等发表第一作者论文9篇。获得香港“创新及科技基金研究人才库”的项目资助。

8、张君会,南京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助理教授。曾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事业发展奖、普渡大学博士后旅行奖、上海市非线性科学研究会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仅两名)、同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同济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先锋” 称号(每年全校仅十名)。
202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于2019年3月至7月访问美国圣母大学,并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赴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进行联合研究。2022年1月起在美国天普大学电子工程系开展博士后研究,同年8月加入美国普渡大学西拉法叶分校工程技术系继续从事博士后工作。2024年1月至2025年2月,任职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机器人系,担任Research Fellow。
研究聚焦于控制、优化、人工智能与形式化验证等方法的交叉融合,探索信息物理系统与安全关键系统中的智能决策与安全控制问题。面向机器人、自动驾驶与电力系统等前沿自主智能系统的实际需求,提升新一代智能控制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与可验证性。
作为研究骨干,参与多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美国能源部、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和丰田汽车北美研发中心项目。以第一作者在Automatica, IEEE Transactions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一篇,另有一部学术专著章节于Springer出版。

9、周小彬,南京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助理教授。2015年于东北大学获学士学位,2021年于湖南大学获博士学位。2018年至2019年在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访学,2019年至2021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联合培养与学术交流。2021年~2022年在小鹏汇天担任工程师,2022年~2025年在浙江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研究兴趣包括空中机器人设计、运动规划、自主导航、控制系统设计与集群机器人系统。近五年共发表SCI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十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美团无人机、小鹏汇天飞行汽车及相关航天院所的机器人平台上实现落地应用。曾获国家公派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资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4项基金项目,作为主要参与人承担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项。

10、唐开强,南京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助理研究员。曾荣获南京大学青年五四奖章、国家奖学金、南京大学栋梁特等奖学金、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南京大学双创之星。202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从事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智能交通等领域的科研实践。在IEEE TII、TCDS、TAI等国内外期刊和NeurIPS、CoRL、IJCAI等AI领域的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和实用新型专利等20余项。主持江苏省研究生创新项目,参与科技部重点专项、国家自科基金等项目多项。NeurIPS、ICLR、ICML等国际会议及期刊审稿人。
研发出性能领先的多足仿生机器人,全球首次实现六足机器人走梅花桩的步态规划算法,受邀参加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联合国责任创新挑战赛杰出方案奖,项目入选“创世技”颠覆性创新榜,挑战杯国赛二等奖、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季军等。

11、王振,南京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学院助理研究员。202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
曾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要从事激光通信、光学检测系统的控制、计算和优化的研究工作,参与多项北斗、载人航天、国防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主持多项工业加工、检测设备的研发工作,主持研发的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加工检测设备等项目在工业系统中成功应用。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综合自“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南大招生小蓝鲸”,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