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百年场馆矗立、百年项目传承、百年人才辈出,体育已经在徐汇这座海派之源发展了一个多世纪。徐汇区体育局与徐汇区融媒体中心共同启动徐汇“百年体育”系列报道。让我们翻开历史的卷轴,追溯体育如何从西洋舶来品蝶变为民族复兴的强音,看徐汇如何以百年坚守,书写一部融汇民族复兴与城市脉搏的体育史诗!
1952年7月29日,第十五届奥运会已经在芬兰赫尔辛基进行了十天。但在北欧夏日正午阳光中,一位刚刚落地机场便立即赶到奥运村广场的中国运动员双手紧握,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铿锵旋律中,将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现代奥林匹克赛场的苍穹之下。这历史性一刻的擎旗者,正是从徐汇南洋中学绿茵场走向世界的足球运动员张邦纶。
南洋沃土育英才:
徐汇足球基因的奠基者
张邦纶1919年生于上海,自幼受父亲影响痴迷足球。1934年考入徐汇南洋中学,迅速成为校足球队核心门将,常为学校的体育竞赛赢得荣誉。南洋中学作为沪上体育教育重镇,其足球队开创了近代中国校园足球先河。这片绿茵场不仅锤炼了他的扑救技艺,更铸就了“勇猛沉着、善扑脚下球”的“铁门”风骨。徐汇的体育基因由此深植于他的血脉之中。

南洋中学足球社
双重奥运征程:
从“卖艺参赛”到擎旗扬国威
1948年伦敦奥运会的举办,见证了当时人们对民族尊严的坚守。作为民国时期顶尖门将,张邦纶入选中国奥运足球队出征伦敦。彼时政府未拨经费,球员们被迫沿途比赛筹款,受尽冷眼抵英。尽管球队首轮出局,但这段艰辛历程映射出了旧中国运动员的悲壮抗争。

早年南洋中学足球队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挥毫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7月,新中国排除万难终获奥运参赛资格,在周恩来总理“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的嘱托中,33岁的张邦纶以国家队成员身份再度出征,更被赋予历史性使命——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位奥运旗手。7月29日,他于奥运村庄严升起五星红旗,伴随《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异国晴空,宣告新中国体育的崭新起点。雨中的伦敦与晴日的赫尔辛基,见证了个人与民族命运的沧桑巨变。

五星红旗在赫尔辛基奥运会升起

张邦纶作为赫尔辛基奥运旗手
“远东钢门”传奇:
徐汇精神的赛场烙印
张邦纶的“远东钢门”美誉源于1947年沪港埠际赛。面对“球王”李惠堂主罚的点球,他飞身扑救一战封神,轰动远东足坛。这一瞬间,正是徐汇体育精神的浓缩——从南洋中学的日常训练到国际赛场的生死对决,徐汇人骨子里的坚韧与精准在此淋漓尽致。
赤子之心永续:
徐汇体育精神的传承者
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化学系毕业的张邦纶,始终以工程师身份效力于上海信谊药厂,他婉拒专业运动员编制,坚持“足球是第二生命,工作仍是首位”的信条。

张邦纶在上海信谊药厂工作
1984年退休后,他骑自行车奔波于徐汇基层,义务指导青少年足球,组建“苗苗队”培养九岁以下新苗。六旬老者扑地示范的身影成了徐汇社区足球最动人的风景。
张邦纶的一生,是徐汇百年体育的微缩史诗:起点是南洋中学操场的汗水,奠定“强国强种”的初心;巅峰是奥运村首次升起的五星红旗,标注民族复兴的坐标;归途是社区球场上的银发教练,诠释体育为民的永恒使命。
百年流转,精神长存。张邦纶自徐汇南洋中学少年成长至世界赛场的道路,深刻铭刻着徐汇体育精神中拼搏求实、敢于争先的特质。南洋中学历史悠久的体育场地上今日仍记录下学子驰骋的身影,百年体育精神传承的烙印清晰可见。今日徐汇,“15分钟体育生活圈”延伸着他的梦想,陈芋汐、张之臻等新一代健儿续写奥运荣耀。当少年们在智慧健身驿站挥洒汗水,当上海马拉松的人潮掠过百年梧桐,张邦纶擎旗的身影仍在时空长廊中熠熠生辉——这便是徐汇体育不朽的史诗。

张邦伦教授青少年足球技巧
文稿:区体育局
记者:李梦婷
编辑:罗时珎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