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地时间2025年6月16日,以色列军方发布了一段“震撼画面”——宣称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梅赫拉巴德机场摧毁两架伊朗F-14A战斗机,并声称这些战机“准备起飞拦截以色列战机”。然而,卫星图像显示,这两架F-14A战机停在机场角落已有三年多未动,尾翼结构异常,更像是被拆解零件的“空壳机”。这场“炸壳”闹剧背后,暴露出以色列空袭行动的“精准度”问题,也折射出伊朗空军装备老化、体系薄弱的现实困境。

从军事角度看,以色列此次行动更像是一场“心理战”。F-14A作为伊朗空军曾经的“王牌”,如今却沦为“捐零件的报废机”,其实际作战价值早已归零。以色列选择轰炸这些“空壳机”,既无法削弱伊朗空军的实际战斗力,也难以改变双方制空权的悬殊差距。这种“有框就打”的战术,更多是为了制造舆论声势,向国内外展示其“强硬姿态”。然而,这种“精准度”堪忧的行动,反而暴露了以色列在情报收集和目标识别上的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朗空军“老爷机”困局:旧的不去,新的难来

伊朗空军目前的主力机型,如F-4、F-5、米格-29、歼-7、幻影F1等,大多服役超过30年,甚至部分机型已接近60岁高龄。这些“老爷机”在两伊战争中虽曾立下赫赫战功,但在现代空战中已难堪大用。以F-14A为例,这款美制战机曾是伊朗空军的“骄傲”,但在美国制裁下,零配件、发动机、雷达等关键设备无法补充,伊朗只能通过“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维持部分战机运行。如今,伊朗空军能飞的F-14A战机仅剩10-20架,且大多集中在伊斯法罕基地,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

伊朗空军面临的困境,不仅是装备老化,更是体系薄弱。现代空战已从单一机型对抗演变为体系化作战,涉及预警机、电子战机、加油机、隐身战机等多维度协同。而伊朗空军缺乏这些关键节点,甚至连基本的制空权都难以保障。在以色列空军连续4天的狂轰滥炸中,伊朗空军始终未敢升空迎战,这既是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也是对制空权丧失的无奈妥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色列“人海战术”与伊朗“以物易物”的博弈

以色列空军目前拥有75架F-35I隐身战斗机,其中45架已交付。这些战机凭借隐身性能和先进航电系统,在空战中占据绝对优势。以色列甚至将F-35I当作“轰炸机”使用,对伊朗全境实施高强度空袭。相比之下,伊朗空军即使采购到48架或72架歼-10CE战斗机,也难以扭转制空权劣势。歼-10CE虽为四代半战机,但在隐身性能、体系化作战能力上仍与F-35I存在代差。更何况,伊朗空军缺乏预警机、电子战机等配套装备,难以发挥歼-10CE的最大效能。

伊朗空军曾试图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获取先进战机。例如,用“小摩托”沙赫德-136自杀式无人机与俄罗斯交换苏-35战斗机。然而,这种交易更多停留在传闻层面,实际交付进度缓慢。即便伊朗最终获得苏-35,也难以改变其空军体系薄弱的现状。现代空战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单靠几款先进战机难以扭转战局。伊朗空军若想真正提升战斗力,必须从预警体系、电子战能力、后勤保障等多维度进行全面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朗空军未来出路:从“买买买”到“自主造”?

面对以色列空军的强大压力,伊朗空军未来的出路在哪里?一种观点认为,伊朗应尽快采购先进战机,如歼-10CE或歼-35A,以弥补装备差距。然而,这种“买买买”的策略存在明显局限。首先,先进战机的采购成本高昂,伊朗经济难以承受;其次,即使获得战机,伊朗也缺乏配套的体系支撑,难以发挥其最大效能;最后,西方国家的制裁可能随时切断伊朗的战机供应渠道,使其陷入“有枪无弹”的困境。

另一种观点认为,伊朗应走“自主造”的道路,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空军实力。伊朗在无人机、导弹等领域已展现出一定实力,若能将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空军装备,或许能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道路。例如,发展隐身无人机、远程巡航导弹等非对称作战力量,以弥补传统战机的不足。当然,这需要伊朗在航空工业、电子技术等领域进行长期投入和积累,短期内难以见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