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6月13日报道,当地时间周五凌晨,以色列防长卡茨证实对伊朗发动“狮子行动”打击行动,出动战机袭击伊朗多地目标,旨在摧毁伊朗核设施与远程导弹能力。这一不宣而战的举动,瞬间打破中东地区本就脆弱的平衡,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伊朗宣布退出美核谈判,而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筹备首次访华行程,多重事件交织,背后局势波谲云诡。

以色列此次军事行动目标明确,直指伊朗核设施与导弹能力。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表电视讲话,称若不阻止伊朗核计划,其可能造出核武器,严重威胁以色列生存。以色列国防军也表示,此次军事行动并非“一次性”,而是会持续多轮。这并非以色列首次针对伊朗核设施采取行动,过往就曾有过类似举动,此次行动规模与强度却远超以往。以色列的行动基于自身安全考量,长期以来,伊朗核计划一直被以色列视为巨大威胁。伊朗拥有的导弹技术以及潜在核能力,让以色列深感不安,认为自身安全面临直接挑战。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周边局势复杂,伊朗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方面的进展,令以色列决定先发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塔尼亚胡(资料图)

伊朗在遭受以色列军事打击后,果断宣布退出美核谈判。伊朗此前一直积极参与美核谈判,期望通过谈判解除美国制裁,缓解国内经济压力,改善国际处境。美国在核谈判中的态度与行动,却让伊朗失望。美国不仅未完全解除制裁,还在谈判过程中不断提出新要求,使谈判陷入僵局。此次以色列军事打击,成为伊朗退出美核谈判的导火索。伊朗认为,在自身安全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继续参与美核谈判毫无意义。伊朗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产业是其经济支柱,但长期制裁导致伊朗石油出口受阻,国内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退出美核谈判后,伊朗或许会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外部军事威胁以及加强自身军事防御能力上,这也意味着美伊关系将进一步恶化,中东地区局势更加紧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资料图)

在以色列军事打击与退出美核谈判的背景下,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筹备首次访华行程,这一举动意义深远。2021年,中伊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将在未来25年内对伊朗投资4000亿美元,双方将在金融、能源、基础设施、防务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伊朗将以低廉价格长期向中国供应石油,并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市场准入机会。但协议签署后,伊朗对协议落实并不积极,主要精力放在与美国谈判上,与中国合作被搁置。如今,伊朗面临以色列军事威胁与国内经济危机,重新重视与中国的合作协议。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和基建领域领导者,是伊朗理想合作伙伴。中国是伊朗最大能源进口国,在基建和制造业领域能力强大,通过与中国合作,伊朗能获得急需资金和技术支持,为本国经济注入新活力。此外,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主张和平解决争端,反对单边制裁和霸权主义,伊朗希望借助中国影响力,为自身争取更多外交空间,缓解美以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朗(资料图)

此次以色列对伊朗不宣而战,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重塑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地区内其他国家态度至关重要。沙特、阿联酋等逊尼派国家,虽公开谴责以色列,但私下态度暧昧,甚至可能默许其行动,因为伊朗在中东地区影响力扩张,对这些国家也构成一定竞争压力。而土耳其、卡塔尔等国,可能加大对伊朗支持力度,地区内教派矛盾与地缘政治矛盾相互交织,进一步加剧局势复杂性。

美国在此次事件中处于两难境地。特朗普政府若全力支持以色列,可能导致与伊朗直接冲突,消耗美军在亚太战略资源;若施压以色列停火,将损害美以同盟关系,削弱美国在中东影响力。俄罗斯已向伊朗交付S-500防空系统核心技术,双方可能建立联合军事指挥中心,这将增强伊朗防御能力,改变地区军事力量对比。

以色列不宣而战、伊朗退出美核谈判以及伊朗总统筹备访华这一系列事件紧密相连,背后反映出中东地区复杂地缘政治、大国博弈以及伊朗自身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未来中东地区局势走向,将取决于各方后续行动与政策调整,国际社会应密切关注,推动地区和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