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车价格战愈演愈烈,政府担忧品牌信誉受损

在中国,一场失控的电动车价格战正令消费者欢欣鼓舞,但这场“白刃战”也引发了政府的担忧:车企为了维持利润,可能会牺牲产品质量,影响“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对于期待中国电动车品牌如比亚迪(BYD)在海外市场也大幅降价的消费者来说,专家直言:别抱太大希望。

“不同的中国电动车企业有不同的市场战略。以比亚迪为例,他们在国内打价格战,但在海外并没有降价。” 瑞士IMD商学院亚洲院长、创新学教授马克·格里文(Mark Greeven)指出,“他们在海外市场利润非常可观。”

中国政府罕见出手干预,希望阻止市场龙头企业过度降价演变成恶性循环。北京方面担心,国内需求疲软、产能严重过剩,将迫使中小车企偷工减料,最终损害“中国制造”的全球声誉。

格里文强调,车企应当加大创新投入,而不是靠削减配置来降低成本。“如果靠牺牲产品质量生存,消费者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不会买账,”他说,“真正要做的是赢得消费者的心。”

不过眼下,像39岁的林先生这样的消费者却对价格战感到兴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北京一家汽车门店外,他欣赏着小米新款电动车的流线型外观,说道:“变便宜了当然好,我不仅想开,还想用来给家里供电。”

房地产低迷、青年失业,电动车降价成亮点

在房市崩盘、青年失业高企、全球局势不明朗的大背景下,电动车的持续降价成了普通消费者难得的“利好”。

然而,政府部门却越来越担心这场最初只是一轮常规促销的价格战,正演变成伤及行业底线的恶性竞争。

比亚迪在5月最高降价达34%,瞬间引发市场震动。吉利、零跑等竞争对手紧随其后大幅降价。花旗分析师预计,此后比亚迪门店客流量周环比暴涨30%-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比亚迪5月创下单月销量新高(近38.2万辆),但自5月底股价见顶以来,市值已蒸发超过3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250亿元),市场普遍担忧这种激进打法不可持续。

政府喊停,行业协会批“老鼠赛跑”

在压力之下,北京已召集多家车企高层闭门会议,要求停止价格战。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批评“恶性竞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称:过度降价正在压缩利润空间、损害产品质量,并危及消费者安全。

工业和信息化部随后表示,将“加强措施”恢复市场秩序。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车企众多、地方政府牵涉深,中央政府的干预手段非常有限。

“中央政府其实做不了太多,”“如果它真正去干预定价,那就涉嫌价格操纵,甚至触碰反垄断红线。”

事实上,就在本月,一项筹备多时、旨在合并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的国企重组计划被叫停,原因正是地方政府对资产分配意见不合,不愿失去本地汽车制造的经济红利。

“这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中美汽车智库Sino Auto Insights创始人涂乐(Tu Le)表示,“地方政府要的是就业和税收,不愿关厂,这也阻碍了行业真正的整合。”

“恒大第二”?企业互相放狠话,债务风险引发警惕

而各大车企之间的内斗也在加剧。

长城汽车CEO日前暗示,行业可能存在“恒大式”债务危机。对此,比亚迪迅速回击,辩称自身70%的资产负债率在行业可接受范围之内,并与福特、波音、丰田等国际巨头作对比,强调自身财务健康。

与此同时,特斯拉在中国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尽管今年发布了全新Model Y,但销量持续下滑。为了提振销售,特斯拉甚至推出5年零息贷款政策。

然而,当记者在北京街头采访潜在购车者时,多人表示已不再考虑特斯拉。“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还要单独付费,大多数国产车都标配了,”一位女士说。

全球贸易战火蔓延,中国电动车出口受阻

让局势更复杂的是,国际贸易摩擦也在加剧。随着美国和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原本能吸收过剩产能的海外市场也正逐步关闭。

“贸易关税的压力现在非常大,”涂乐表示,“去年我们还没在谈关税、稀土、出口限制等问题,现在这些都成了影响出口的重要因素。”

行业人士普遍希望,市场最终会通过“优胜劣汰”自然出清。

“在中国,这种疯狂竞争后出现洗牌和整合的例子太多了,”格里文总结道,“但目前,价格战还在继续。”

*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16

06-2025

15

06-2025

14

0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