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介绍的是一位胶东历史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关捷先”,生活在明末清初,籍贯为广东南海县,与胶东半岛的主要交集为曾担任过山东登州府莱阳县的知县。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在明清两代,担任过莱阳县知县的人物数量众多,此次之所以要单独介绍关捷先,一来是因为他的任职时间相对特殊,二来是其人生经历也较为曲折。
所谓“任职时间特殊”,具体来说就是:他是明代莱阳县最后一任知县。
根据清代《南海县志》记载,关捷先原名关捷元,他具体在天启元年(辛酉,1621年)考取举人,又在崇祯七年(甲戌,1634年)考取进士,从而踏入仕途。

经过前期多地辗转之后,崇祯十六年(1643年),关捷先奉命调任莱阳县。莱阳系山东大县,地广人多,若在承平时期,知县通常有较为广阔的施展空间。但当时的莱阳县却刚刚经历了“癸未邑难”(注:阿巴泰麾下的清军入塞劫掠,攻破山东不少州县,莱阳两次被围,第一次防御成功,第二次不幸陷落),城内军民士绅死难者众多,其中就包括了前任知县陈显际。因此,关捷先接手的其实是一个元气大伤的莱阳。
限于客观条件,关捷先在主政莱阳期间并没有什么大作为。而由于时局的风云变化,他在当地任职的时间也并不长。次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随后,前者派出官员前往直隶、河南、山东等近处省份接收州县政权。关捷先听闻李自成麾下官员来到莱阳的消息时,做出了大部分明朝地方官员的普遍选择——弃职南逃。而这也意味着他成为了明代莱阳县最后一任知县。
对此,民国版《莱阳县志》记载道:“关捷先,(崇祯)十六年任。甲申(十七年),伪官至县,捷先毁冠遁去。”
此后,南明诸多政权陆续建立。关捷先曾先后在隆武、绍武、永历等小朝廷中任职。其中,绍武政权在广州建立时,关捷先作为当地人扮演了重要角色。史料《爝火录》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称:
“隆武二年十一月初二日,唐王弟聿鐭自立于广州,称号曰「绍武」。(初)丁魁楚等议立永明王,苏观生在广州,欲与同事;魁楚素轻观生,且欲专定策功,虑其旧相居己上,拒不与议。吕大器亦以其非两榜,叱辱之;观生愠甚。适唐王弟聿鐭嗣为唐王者与大学士何吾驺自闽至,南海关捷先、番禺梁朝锺首倡「兄终弟及」之议;观生遂与吾驺及布政司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拥立王,就都司署为行宫。”
由于参与拥立有功,关捷先被任命为绍武政权的吏部尚书,并拜东阁大学士。绍武政权的核心人物苏观生对其十分信赖。史称:“观生本无猷略,既兼综内外事,益惛瞀,惟关捷先、梁朝钟是任。”
绍武政权建立后,与先期已存在的永历政权势同水火。双方不顾清军大举逼近的外部压力,反而把精力用在了举兵内讧上。未过多久,清军趁虚攻占广州,绍武政权迅速覆灭。
根据史料记载,广州失陷后,关捷先向清军投降。但等到李成栋反正之际,他又随之重归南明的永历政权,被委任为广西布政使。再后来,清军攻占桂林,关捷先又一次投降,据说最终在隐居而卒。
纵观关捷先的生平,其自然不能称作“忠臣”,但似亦无“大恶”。乱世之中,随波逐流,苟且偷生,又何止关捷先一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