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诊室里,总能看到一位温婉而坚定的身影:她指尖轻搭患者脉搏,眉宇间凝着专注,笔尖在处方笺上落下苍劲有力的字迹。这位被患者称为"定海神针"的医者,正是中医脑病领域深耕三十七载的主任医师刘岑。从青丝到华发,她用半生光阴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在中医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书写着动人的篇章。
【岐黄之路:扎根临床的"守正创新者"】
1988年,刘岑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踏入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面对帕金森病、重症肌无力等世界级医学难题,她没有选择避重就轻,而是迎难而上。在王永炎院士等中医大家的指导下,她参与国家"八五"至"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与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理念相融合,首创"益肾逐瘀法"治疗帕金森病,相关研究成果在《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等权威期刊引发学术震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诊室墙上悬挂的锦旗诉说着无数生命奇迹:有被震颤困扰十余年的老人重拾握笔之乐,有被不安腿综合征折磨的失眠患者迎来安眠之夜。刘岑常说:"中医不是慢郎中,辨证施治得法,针灸草药同样能解急症。"她带领团队开展的"破血逐瘀荡浊法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研究,让众多患者避免了开颅手术之苦。
【杏林薪火:三尺讲台的"育人楷模"】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岑的课堂永远座无虚席。她独创"临床思维五步法",将《黄帝内经》的阴阳理论与现代神经影像技术相结合,培养出一批既通晓经典又善用现代诊疗手段的复合型人才。两获院级"优秀教师"称号的她,办公室里总备着两套教案:一套给医学生讲透"颤证"的中医辨证要点,一套带青年医师研读最新科研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指导学生研究帕金森病合并抑郁课题时,她带着团队连续三个月驻扎病房,从患者眉间愁云到舌象变化,逐一建立中医证素数据库。当看到学生以第一作者在《天津中医药》发表高水平论文时,她欣慰地说:"中医的未来,就在年轻人敢闯敢试的劲头里。"
【大医情怀:患者心中的"定海神针"】
每周四上午的颤证专科门诊,是刘岑与患者的"特殊约定"。七十岁的张大爷攥着泛黄的病历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七年的就诊历程:"刘主任连我药罐子里的陈皮年份都记得。"面对慕名而来的偏远地区患者,她总要多留半小时问诊,诊室里备着的老花镜、放大镜,见证着医者仁心的温度。
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她牵头制定中医脑病科应急预案,创新开展"云查房"模式,确保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用药连续性。当收到康复患者手写的《百寿图》时,她轻轻抚过斑驳的墨迹:"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这是医生最珍贵的勋章。"
【仁术济世:中医传承的"追光者"】
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刘岑的足迹遍布二十余个省市。在基层医院带教时,她手把手传授"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急症的诀窍;在学术论坛上,她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同行阐释"毒损脑络"理论。主编的科普著作将深奥的中医理论化作百姓听得懂的养生智慧,获评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科普著作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医师到桃李满园的中医大家,刘岑始终保持着两个习惯:每日晨起必诵《大医精诚》警醒自身,接诊完毕必复盘病例精进医术。在她诊室的案头,一本翻旧的《本草纲目》与最新的神经病学指南并置,恰如她的人生写照——守中医之正,创医学之新。
这位在杏林耕耘半生的医者,用三十七载春秋诠释着何为"仁心仁术"。当被问及何时退休时,她笑着指向窗外抽芽的银杏:"只要患者需要,这方诊室就是我的终身课堂。"在中医传承发展的征程上,刘岑主任正以她特有的坚韧与温情,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岐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