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新规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网贷业务的年化利率问题了。

《通知》提到,“将增信服务费计入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这意味着市场上的网贷助贷服务的年化利率将被压降至24%以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国家不是规定借贷利率不高于4倍一年期LPR吗?4倍一年期LPR上限仅指民间借贷,持牌金融机构是不受该规定限制的,所以市面上的不少网贷平台提供的借款实际年化利率往往达到24%至36%之间。

新规实施后,年化利率超过24%的产品恐怕很难有生存空间了。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已经有助贷机构开发出了新产品,变相加息,让实际借款利率突破24%,俗称“24%+权益”模式。

具体来说,借款年化利率维持在24%以内,“+权益”指的是为了获得贷款而需购买的其它权益,以虚拟权益为主。

比如,某平台提供一款VIP季卡服务,花费149元可以获得借款优先审批、热门会员、打车券等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常来说,这类权益应该是客户自愿开通的,但实际操作中部分平台不仅默认勾选开通,而且设置非常复杂的退出机制,只能不断续费,甚至在客户还清本金利息后还在提供服务。24%借贷利率加上各类权益支出,使得借款实际支出成本还是在年化24%至36%之间。

从网贷公司的角度来说,多收的钱不是白收的,而是给了相应的权益,看着好像也赚到钱。如果你是这么理解的只能说是太天真了,我们来举一个例子。

假设“+权益”里有一项是送两张咖啡券,一张价值20元,三张一共是40元,可实际上现在各大咖啡店都在大幅打折,网贷公司大规模采购的单价是10元一张,三张总共花了20元,里外里不就赚了20元吗?

借款人向平台借了5000元,两周后还上,20元是5000元本金的0.4%,换算成年化利率为10.4%。贷款本身的年化利率是20%,加上10.4%后网贷公司通过这笔业务实现了30.4%的年化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禁止这种玩法,例子里以“高价”换得权益本质上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其中隐含的问题是借款人是不是真的是“自愿”的。

“24%+权益”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两种情景,一是悄悄开通或夸大宣传,二是不开通无法获得借款,显然这两种情景都不能算是自愿的,前者是隐瞒,后者则是强行绑定、搭售。

随着监管利剑高悬,“24%+权益”的灰色生存空间正在加速崩塌。监管部门已启动穿透式审查,重点查处“默认勾选”、“强制捆绑”等行为,要求平台在借款合同中单独列示权益费用,并支持7天无理由退费。

司法层面,法院在判决中首次明确,融资成本总计不得超过年利率24%,即便平台通过权益包将利率拆分为“24%以内利息+权益费用”,仍可能被认定为变相高利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贷机构想要在新规下生存,必须摒弃“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粗放模式,转向精细化运营。头部平台已率先布局数字化风控,通过大数据交叉验证借款人信息,将坏账率控制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下。

在利率红线约束下,网贷机构必须向精细化运营要效益。只有那些能够精准识别风险、高效管理资产、创新服务模式的平台,才能在24%以内的年化收益里存活下来。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