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 《科技导报》2025年第7期科技新闻-卓越亮点

为什么一定要钻穿完整洋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梦想号”钻探船(图片来源:

Geoscience Frontiers

自20世纪60年代“莫霍计划”因资金缺乏被迫中止后,搁置了人类钻透完整海洋地壳,进入地幔的科学使命。尽管全球科学家力图尝试,但至今远未真正钻穿“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如今,这个任务即将由中国新一代深海钻探船“梦想号”接力完成。它在2024年正式服役,是目前全球唯一有望钻穿洋壳的最先进的科研钻探平台。

“我们并不真正了解海洋地壳的构成。”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牛耀龄挑战现有的假设,即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海洋地壳是由凝固的岩浆构成的,但新的证据显示,大量“地壳”其实是蛇纹石化的地幔残余物。这种误解源于过度依赖地震数据的“便利性假设”,而不是基于实地样本。

目前对地震数据的解释认为全球海洋地壳厚度均一,为(6±1)km,但这与实际钻探岩心中复杂的岩石组合相悖。特别是在大西洋慢速扩张洋脊,钻探多次揭示所谓“地壳”实为以蛇纹岩为主的岩石,远非岩浆生成的玄武岩或辉长岩。这也意味着,人们对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环节——洋壳的生成机制——仍然存在盲点。牛教授强调钻穿洋壳的必要性,提出在快速扩张洋脊形成的洋壳优选钻探靶区,通过原位取样建立地震波速与岩石类型的精确对应关系。

“梦想号”的建造,正是为此而生。这艘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钻探船,不仅能抵御16级风暴,还可深入海底11000 m以下,具备长达120天连续作业的能力。中国希望借此与全球科学界一道,重新点燃“莫霍计划”的火种。全球地质学家在2024年底齐聚广州,研讨如何最好地利用“梦想号”完成这场“地质界阿波罗登月”般的壮举。

“我们必须坚持实现这一科学使命。”牛耀龄教授表示,“只有亲自钻穿海底拿到样本,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地壳的本质,完成板块构造理论的最后拼图。”最终获得的实验数据,将改进洋脊扩张速率与地震活动性预测模型,同时也可带动硬岩钻探的装备和技术的针对性升级。

(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

Geoscience Frontiers
,2025,16(1))

父系基因如何影响宝宝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

在新生儿的脐带里,潜藏着“父系基因”的秘密,它或许正默默塑造着孩子未来的生长轨迹。

西班牙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几种只来自父亲的印记基因(

MAGEL2、NDN、SNORD116
SNORD115
)在婴儿出生时表达越高,其出生体重和身长就越低。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基因在出生后却反过来“加速”了孩子的成长,尤其是男孩,在6岁前的体重和身高平均比女孩高出1.5 kg和3 cm。

研究团队分析了122位健康婴儿的脐带样本,并追踪了他们从出生到6 岁的发育数据。他们发现,这些基因表达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女孩在胎儿期的生长受这些基因抑制更明显,而男孩则在出生后受益更多,长得更快更高。

这些基因原本与罕见疾病“普瑞德-威利综合征”(PWS)相关,但在健康婴儿中也扮演着关键的发育调控角色。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父系基因推动婴儿争取更多营养、抢占成长先机的一种“进化策略”。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父系基因在婴儿早期生长中的深远影响,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男婴的“迷你青春期”激素波动,可能与这些基因协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性别间的发育差异。研究人员表示,未来通过脐带基因表达的检测,也许可以预测婴儿的生长趋势,甚至为早期干预儿童肥胖或发育异常提供新思路。

(来源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5,21)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