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 | Ziv

审校|Skin

4月中旬,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网站上发布消息,提醒大家注意防范地震灾害。消息中提到,日本政府在3月31日公布一份报告,指出未来30年内南海海槽大地震的发生概率从70%提升到了8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发出的提醒。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国大使馆官方网站

每年年初,日本气象厅都会计算未来30年内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的概率,这个“传统”是从2011年日本的特大地震之后开始的。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方发生了大地震,震源在太平洋的近海区域,随之而来的是高达10米的巨大海啸和多次余震。就连一些距离海岸较远的地区都被淹没了,沿海城市更是人员伤亡众多,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这次地震是日本有记录以来强度最大的地震。

这次地震发生后,人们开始探讨超巨型灾害的复杂性质,对于日本来说,最大的隐患就是南海海槽沿线的巨大地震。南海海槽是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边界,是大地震频发的地区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色区域为预测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矩震级9.1级)震源区。丨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

地球上有15个主要的板块像拼图一样覆盖在地球表面,在地球内部热量的驱动下,这些板块不断运动着。两个板块相向运动时,会在它们的交界处产生巨大的应力,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有一天岩层就会断裂,并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到地表,从而引发地震

人们把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分为两种,一种是传播速度较快的纵波(P波),另一种是速度较慢(只是相对于纵波而言)的横波(S波)。除此以外还有在地表传播的表面波(如瑞利波、勒夫波)。

地震学家可以通过检测P波建立预警系统,在S波到达之前发出警报,但它们提供的预警时间非常短,比如我们的手机通常只能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警报。目前地震学家能做到的只是估算地震发生的概率,还无法有效、准确地预测大地震。

日本科学家使用两种模型预测南海海槽大地震的发生概率,一种是“时间可预测模型”,它假定地震引起的位移量与下次地震前的恢复时间成正比;另一种是“滑移可预测模型”,它假定地震引起的位移量与自上次地震以来累积应变的时间成正比。显然这两种模型都不够完善,它们也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日本气象厅重点关注的是8~9级地震,并且每年公布一次未来30年内发生的概率。自2013年起,发生概率为60%~70%;2018年起,这个概率升高到了70%~80%;在今年(2025年)年初,概率升高到80%。

这么看来,关于日本大地震的估算由来已久,而且概率在缓慢上升。但是最近飞往日本的一些航班预订量大幅下降,有人将这种变化与日本图像小说《我所看见的未来》联系了起来,这部小说改编自作者Ryo Tatsuki的“预知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我所遇见的未来》完全版的封面和腰封。丨Wikimedia commons

这部图像小说最初于1999年出版,封面似乎暗中预示了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2021年出版了“完全版”图书,Tatsuki补充了新的内容,其中提到下一次重大灾难将发生在2025年7月5日(显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担心航班订单量下降,机票打折试试呢?丨编辑老师

日本是地震最为频发的地区之一,今年6月的《万物》杂志还介绍了全球其他经常发生地震的地方以及地震波的传播方式,你会了解到人类的一些活动也可能会引发地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现在人们还很难预测地震,为了抵抗地震带来的危害,工程师设计了各种抗震建筑,桥梁也是其中一种。

1989年,美国旧金山的海湾大桥东半段在地震中坍塌,为了能承受日后的地震,当地部门决定建造一座更抗震的新桥。在位于地震带的区域修建抗震桥梁,需要许多物理和工程智慧,而想要理解海湾大桥新东跨的抗震原理,我们不妨从常见的跷跷板和秋千入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本期杂志中,你还将看到以下精彩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年前,古代丝绸之路连接着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现如今,穿行于亚欧大陆上的“钢铁驼队”让这些古老的贸易路网焕发新的活力。从西班牙火腿到新能源汽车,都能被装上中欧班列,去往大陆的另一端。就连冰激凌都可以在冷藏集装箱里,顺利渡过十几天的铁路之旅。跟着《中欧班列》开启跨越大陆的旅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百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吃肉了。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我们的祖先从吃生肉转变为吃熟肉?随着人类对肉的认识逐渐加深,根据不同部位的肉因肌肉、脂肪和结缔组织的比例差异,还衍生出了煎、烤、炖、炸、炒等多样吃法。哪个部位的牛肉最适合炖煮?这篇关于“肉”的百科全书将带你探究吃肉的科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是《哈利·波特》中的取景地,也是真实世界中的“禁林”。在英国的阿尼克有毒植物园中你需要小心,里面的每一种植物都足以让人致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市面上的手机天文应用五花八门,无论你是天文爱好者,还是天文学家,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知道罗赖马山吗?它横跨三国,是一座拥有20亿岁高龄的平顶山,顶部平坦,四壁陡峭。远远望去,罗赖马山仿佛是一块被巨人随手遗落在雨林中的巨大石砖。许多文艺作品也喜欢以罗赖马山为故事背景或者灵感来源,比如小说《失落的世界》以及电影《飞屋环游记》。这篇文章将带你揭开罗赖马山的神秘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辉煌的文明为何会悄然消失?从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到阿兹特克的太阳历,从米诺斯的宫殿到印加的马丘比丘,这些古老文明留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遗迹和未解之谜。本文将带你走进这些失落的文明,探寻它们衰落的真相,感受历史的沧桑与辉煌。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

2025年《万物》杂志

现在订阅全年杂志, 可免费获赠

万物全年音频节目

万小物印章盲盒‍‍‍

还有更多好礼等你开启!

参考资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2011_T%C5%8Dhoku_earthquake_and_tsunami

[2]https://ja.wikipedia.org/wiki/%E5%8D%97%E6%B5%B7%E3%83%88%E3%83%A9%E3%83%95%E5%B7%A8%E5%A4%A7%E5%9C%B0%E9%9C%87#

[3]https://ja.wikipedia.org/wiki/%E6%9D%B1%E6%97%A5%E6%9C%AC%E5%A4%A7%E9%9C%87%E7%81%BD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588-023-00418-1

[5]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1%E6%89%80%E7%9C%8B%E8%A6%8B%E7%9A%84%E6%9C%AA%E4%BE%86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