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又对中国芯片产业采取了新的限制举措。5月底,美方出台所谓指南,妄图在全球范围内禁用中国的先进计算芯片。这一行为,无疑显示出美方内心的焦虑。

近年来,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迅猛,其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就连邻国韩国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在芯片领域已经实现了对他们的超越。

曾几何时,中国在韩国半导体产业面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有六成的芯片需求依赖韩国出口。多年前,韩国媒体甚至放出狂言,称再过几十年,中国也别想造出高端芯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的脸。如今,韩国与中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强弱态势已悄然发生转变。韩国媒体自身都感慨,目前韩国仅有10%的半导体产业领先于中国,其余九成产业都已落后。

回顾历史,1980年韩国半导体产业起步时,面临着美日的双重挤压,既缺乏技术,又得不到市场的认可,发展之路举步维艰。

1984年,存储芯片价格出现雪崩式下跌,64K DRAM芯片单价从4美元暴跌至0.3美元。三星每生产一片芯片,就要亏损1美元。短短三年时间,三星的亏损额就达到了当年韩国GDP的0.3%,公司面临倒闭风险。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三星掌门人李健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实施“赌命式投资”,进行反周期操作。

当行业其他企业都在谨慎投资时,三星却疯狂投入资金扩大产能,试图用亏损压垮竞争对手,从而获取市场份额。同时,三星不惜一切代价学习先进技术,重金挖角日本工程师,逆向拆解日本设备,还购买了美光的技术授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疯狂的豪赌,在1987年迎来了转机。美国对日本发起反倾销诉讼,三星凭借价格和产能优势,以及从日本学来的DRAM技术,一举吞下了东芝被迫让出的巨大市场份额。

但鲜为人知的是,支撑三星这场惊天逆转的背后力量,其实来自中国。

1992年,当中国电子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时,韩国三星已领先全球,率先推出了全球首款64兆内存芯片。而这些高端芯片的最大买家,正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中国。中国市场无疑成为了韩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支柱。

三星的高端HBM芯片,全球40%的产能都来自其西安工厂。中国不仅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更是其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

中国庞大的手机、电子市场,为韩国半导体产业消化了大量产能,堪称哺育其成长的“超级奶妈”。韩国利用美国的技术、中国的市场、日本的设备,在半导体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培育出了三星、SK海力士等行业巨头。

就在韩国坐享中国市场红利之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却在长江两岸悄然展开了一场静默的突围。

1985年,中国在无锡724厂试制首块64K DRAM;20世纪90年代,又通过“908工程”(无锡华晶)和“909工程”(上海华虹)尝试自主突破。

然而,由于受到外部技术封锁、产业代差以及基础环节薄弱等因素的限制,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尚未实现系统性突破,关键芯片仍高度依赖进口。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自主半导体产业链距离建成完整、强韧的高端产业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奈之下,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电子消费市场,只能暂时成为韩国半导体的产能消化地,助力韩国培育出了三星、SK海力士等行业巨兽。

还没等中国半导体产业成长壮大,就遭到了美国的遏制。美国在高端芯片领域构筑了严密的技术封锁,2018年对芯片需求巨头华为、中兴实施多轮制裁与禁售,将中国多个高科技产业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美国甚至不惜威胁韩国加入对华芯片禁运。

但命运岂能任人摆布?韩国SK海力士弃用我国华大九天EDA工具案,成为了韩国半导体衰败的序曲,韩国的战略误判最终反噬了自身。

EDA工具软件是半导体行业的必备工具,中国工具软件价格仅为美国工具软件的一半,且性能相当。中国华大九天的工具与美国Synopsys的工具相比,不仅便宜好用,还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能适配中国长江存储的3D堆叠架构技术。

这意味着企业只需支付0.5倍的成本,就能获得2倍的全流程使用能力。正因如此,韩国SK海力士一直偷偷引入华大九天工具以降低成本。但由于其接受了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超过4.5亿美元的补贴贷款,被迫终止了对中国EDA的采购。

切断对中国工具的依赖,只是韩国半导体产业阵痛的开始。在重要生产环节和设备上,韩国同样严重依赖中国。三星和SK海力士全球近四到五成的产能,来自中国西安和无锡的工厂,这些韩国半导体巨头的“生产命脉”恰恰依赖的是中国国产蚀刻机和清洗设备。

韩国和美国一起对中国实施禁运后,不得不自食恶果。韩国加价50%购买日本二手设备,高价购买中国材料的同时,还失去了中国的大订单,损失高达180亿美元,这让韩国半导体产业痛心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全面拉开了“去韩国化”的进程。韩国芯片对中国出口量,从最高峰的61.6%降至2025年初的51.7%,其中对大陆地区的出口量甚至降至33.3%。

韩国芯片行业出口下滑、订单萎缩、利润缩水,裁员减产已成为常态,部分企业甚至被迫关停。这个曾经引以为豪的支柱产业,正承受着战略误判带来的沉重代价。

韩国对华政策的摇摆与压制,就像一个擅长PUA的渣男,伤透了中国市场的心,也促使中国加快了半导体领域的“去韩化”步伐。

中国依托快速崛起的本土设备与材料供应链,持续进行技术突破,系统性地推进国产替代方案,显著降低了对韩国关键技术的依赖度。

在外部技术封锁和内部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中国半导体产业聚焦核心环节,从制造工具、技术标准到产能规模,对韩国形成了全面压力,实现了强势逆袭。这场逆袭战,是从最基础的“工具”开始的。

韩国由于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在设计芯片的软件和生产设备上严重依赖进口,相当于将自己的软肋暴露给了他人。

素以“硬气”闻名的华为,联合华大九天,成功研发出性能堪比国外的国产EDA工具。从此,中国也能生产良品率高达97%的纳米芯片,这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高端技术的突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长江存储、海思麒麟、紫光展锐、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一批企业都取得了技术突破,中国半导体行业抱团发力,实现了全线技术突围。

除了最尖端的光刻机仍依赖荷兰芯片企业外,其他关键环节中国都已掌握。掌握了工具只是第一步,更大的制胜权在于制定行业“游戏规则”。由长江存储牵头制定的存储芯片行业协定,成功制定了国际ISO标准。

这意味着,连巨头三星也得向长江存储缴纳专利费。抢占行业话语权,只是中国反制韩方的第一步。中国主导的标准,正从设计到制造快速覆盖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韩国企业若想使用这些技术,都得按照中国标准来执行,这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制造成本。

然而,最让对手感到压力的,是中国庞大产能的碾压。最好的反制手段,就是走对手的路,让对手无路可走。

中国用产能封死了韩国半导体向新兴市场的转型空间。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密切相关的成熟制程芯片,中国产能占全球63%,直接锁死了三星汽车芯片转型的道路。

在物联网相关的AIoT芯片方面,国产芯片成本仅占韩国芯片的60% - 70%,价格优势直接迫使三星退出全球低端物联网市场。

从设计芯片的软件,到生产存储芯片的流水线;从国际规则制定权,到庞大的生产规模,韩国半导体产业被中国逼得进退两难。

中国正通过“握紧技术、主导规则、开足产能”这三股力量,将韩国半导体的高端领域用专利墙围堵,中低端市场又在惨烈的价格厮杀中难以立足。

如今,中国在芯片四大关键领域已全面领先韩国。高集成存储、低功耗AI芯片等核心指标上,中国优势明显。在其他如功率芯片、前沿传感技术等领域,中国同样压过韩国一头。

历史似乎在重演:当年三星借力日本的技术反超东芝,如今中国存储产业的崛起,也用上了韩国曾挥舞的“刀锋”,在封锁中淬炼出了自主之路。

6月2日,美国又对华颁布了新一轮技术封锁。但越是如此,越会激起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这场半导体之争再次证明:唯有紧握核心技术命脉,才能摆脱“跟班”的宿命,实现真正的产业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