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

老小区停车位紧张是普遍现象。

其中不少小区,

一些老业主的停车位是固定的,

后来的业主却要充当“游击队”,

自己找车位,

停车矛盾突出。

大家都没有车位的产权,

凭什么被区别对待?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民生一网通》节目今年3月就关注了闵行区古美十村的停车难题,6月11日,记者到小区回访发现,他们已经迈出了重建停车规则的第一步,但后续依旧难度重重。

破局之路,该怎么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集‘三证合一’的资料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到7月初结束。最晚8月份就可以推出方案了。”

小区物业负责人陆先生说的“三证合一”,指的是业主的身份证、房产证、车辆行驶证信息要一致。先把底数摸清楚,再制定新的停车规则,征询居民意见。

这个1998年建成的多层楼房小区,住了500多户人家,却只有108个车位,其中79个是所谓的“长租车位”,由固定车辆停放。其他业主抢不到剩下的29个临停车位,看到有空着的“长租车位”停进去,经常就会引发矛盾:

居民吐槽:

“长租车位业主回家之后,需要他离开,就开始容易吵架。” “太烦了,天天在吵架!一星期要打几次110电话。”

3月21日,《民生一网通》节目在小区里举行了一场直播讨论。自称“游击队”的徐先生提出疑问,同是小区业主,凭什么被区别对待?

徐先生:

“我基本上晚上回来,都是停在马路上的。从2017年到现在,被贴条10次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上八点多,古美十村小区门外的马路泊位停满了车

所谓“长租车位”和临停车位,每月租金都是120元。而徐先生每月交的却是190元,转给门口的保安。

还有业主说,他在物业登记过,等有老业主把房子卖了,排队递补“长租车位”。没曾想,比他后买房住进来的业主已经排到了,他还在遥遥无期地当“游击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美十村小区内部空间紧缺,有的车只能和垃圾桶挤在一处

长期存在就合理吗?

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伊晓婷说:“首先看《民法典》,小区的公共区域就是属于所有业主的。长租车位在法律这个层面上是不存在的。

2021年出台的《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区域机动车停放管理规定》也明确,这类小区公有车位,“不得作为固定停车位”出租、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区物业公司、业委会、居委会这“三驾马车”都表示,将合力推动制定规约,重建停车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眼下,随着“三证合一”摸底的开展,第一步已经迈出。但在回访中,记者也听到不少顾虑甚至反对之声。

首先当然来自既得利益者:

“打破原有的平衡,对原有的人也是不公平的,你不能动原来人的。” “把这个取消,现在有七、八十个车位的人不是也要闹的吗?”

不少租客担心,新规则会将他们排除在外

居委会表示,重建规则还拿不出明确的时间表。工作人员坦言:“这一刀很难切,肯定是一稿修改,再修改,听取意见再修改。”

后续该怎么操作?争议和矛盾如何化解?

记者在徐汇区采访了走通整个流程的成功范例——金谷园小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建成于1996年的小区,900户居民只有226个车位。如今,他们已经实现车位全面共享。业委会副主任郑允强坦言,2022年他们排摸家底之后,曾打过“退堂鼓”。

“‘三证合一’的有300多辆,我们只有200多个车位,再说我们业委会成员中也有固定车位,觉得按原来这样,能混就混过去吧,不要没事找事。”

关键时刻,金谷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维奕坚持往前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允强发现只要程序合规,业主参与度足够高,取消“固定车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关键是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小圈子,让全体业主都能够发表意见。没有车的人家,不能当“沉默的大多数”。

“关键就是公平、公正、公开。原来固定车位的,确保你能够做包月车。每年公布包月车的情况,排队的信息。这就给业主带来了信心,他们会觉得你们‘三驾马车’在作为!”

停车规约从公示到落地执行的每个环节,不仅公开,还要“听劝”。楼组长专门收集楼栋群里的“吐槽”,由此,规约里先后增加了免费2小时的“亲情车”,加装了共享充电桩……

老小区重建停车规则,是对法律规定的坚定落实,也是对社会治理原则的生动实践。上海越来越多的小区,正在起而行之。

本文综合自:上海新闻广播

作者:代灵

微信编辑:W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