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山,一道道沟,扬一把黄土风刮走。”

这是以前陕北地区流传很广的一句歌谣,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黄土高原的自然风貌。

地形破碎,黄土遍地,水土流失极其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孕育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这里也是一片风沙黄土肆虐的荒凉之地,生态脆弱到开始自我崩溃。

就连联合国都曾经表示,黄土高原“正在无药可救地逐渐荒漠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中国人从来不信无药可救这四个字。

中华女儿拿出天大毅力,咬牙治理了黄土高原7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到底有多恶劣?

需要这么久的治理时间。

70年过去了,现在的黄土高原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孔千疮的文明摇篮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地区,是黄河流域上最重要的地理区域。

这里曾经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之地。

仰韶文明曾在这里种植粟黍,豢养牛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炎黄华族部落曾世居黄土高原,后才迁徙至黄河中下游。

黄河象曾在此游荡,周天子曾祭祀黄河。

如果说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那黄土高原就是孕育文明的子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原始社会开始,直到周朝,黄土高原都是文明和国家的中心区域。

在西周时期,黄土高原并非“黄土”高原。

那时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远高于其他地方。

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十分适合耕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经历了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之后,这里的环境遭受了极大破坏。

徭役在这里砍伐树木建造宫殿,农民在此开垦土地耕种粮食。

人类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千年的社会活动,让黄土高原的植被渐渐被摧残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高达53%的植被覆盖率。

到了南北朝时期这一数据下降到了40%。

及至唐宋,还剩下33%。

到了明清时期,植被覆盖率已经跌破了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清两代时,黄土高原已经再没有像样的树林和木材。

统治者想建造宫殿,大宗木材都需要跑到秦岭去砍伐。

到了现代,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黄土高原,俨然已是黄沙之国。

此时的黄土高原,只剩下6.1%的植被覆盖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黄河水流侵蚀,水土流失极其严重。

整个高原上,被流水侵蚀出来的500米以上沟壑超过27万条。

每年黄河流经这里,都会带走20亿吨以上的泥沙入海。

甚至导致了黄河下游“地上悬河”,水患频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导致地表彻底裸露。

一旦起风,就会裹挟着成千上万吨黄土遮天蔽日。

陕西的中年人,一定都记得小时候自黄土高原而来的,接天连地的昏黄沙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如此境况的黄土高原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缺水缺田缺植被,地形沟壑纵横,荒漠化趋势近乎无可避免了。

中华文明的摇篮,已经百孔千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然环境恶化严重的同时,这里还生活着1.2亿常住人口。

中国人向来热土难离,家乡岂可轻废?

黄土高原的整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合国认为中国试图整治黄土高原的努力注定无法得到回报。

但中国人会用70年的时间告诉全世界。

什么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代人的众志成城

黄土高原的最根源问题是植被覆盖率低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才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沙尘暴、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生态脆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这个根源问题,我们曾尝试过许多种治理方式。

最开始被广泛采用的,是坡面治理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容易水土流失的山坡坡面,挖掘梯田,种植农作物。在非耕地坡面,则种植存活率高,固沙能力强的木本植物稳固土壤。

这个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黄土高原已经病入膏肓,水土流失过于严重。

农作物稳固水土能力太差,难以治本。

梯田地形还容易导致次生水土流失发生,加剧环境的恶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出了淤地坝治理法。

在失土区建设防泥坝,阻拦土壤流失入黄。被拦下来的淤泥,还可以用来堆积造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来粮食产量倒是提升了不少,可根本的环境问题依然没有改善。

拦截淤泥的方式治标不治本。如果不能固沙固土,修再多坝也是徒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综合了各种失败经验后,我们终于摸索出了一条适合黄土高原的治理之路。

20世纪末,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应运而生。

该模式整合了之前的治理手段,但更加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黄土高原上黄河流域细分,根据不同小流域特点因地制宜。

将梯田耕地、淤地坝结合起来为辅助,以大规模坡地植树造林为主导。

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全面治理,力求从根源解决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能让树林重新覆盖黄土高原,所有的造林者都拼出性命种树。

土壤干硬,水分稀缺,树苗成活率低?那就手提肩扛,从生活区运水来浇树

黄土板结,营养不足,小树生长容易夭折?那就一点点挖,从根部施肥,确保不浪费一丝养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黄土高原,每一个人都是植树造林的斗士。

就连学校的孩子们,都会定期组织植树造林活动。

所有人都明白,自己多种一棵,说不定就能多活一棵。

多活一棵,家乡的黄土就少流失一点,高原就能更绿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坡面治理到小流域综合治理,从全民挖梯田耕种到全民植树造林。

中国人用了整整70年,三代人地不停接力。

终于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黄土高原,还了这文明摇篮一片绿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至今日,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5%以上。

如果从高空看去,40年前还光秃秃的一片黄色,现在已郁郁葱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情况也有了极大改善。

从建国初期黄河每年携沙20亿吨,已经下降到了现在的不足两亿吨。

而曾经肆虐西北大地的沙尘暴,也早已经销声匿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黄土高原上拥有围绕在防风林中的梯田,各种水果蔬菜养殖梯田数不胜数。

曾经的黄土荒野,已成为了高原江南。

黄土高原,现在已经不再只有黄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中国人民对于黄土高原的环境治理,是全世界都少见的绿色奇迹。

三代人的接力传承,只是因为我们珍爱自己的家园。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绝非一句空话,中国一直都走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