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两天,我在这篇文章中说过,“麦角硫因能不能抗衰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证据不足,尚不明确”。为了让你信服我说的“证据不足”结论,我说过要教你三招看懂证据。

在上篇科普文中,我教了你第一招“学会识别基础研究证据与临床研究证据”。你应该已经知道:基础研究是在分子、细胞或者动物身上做的生物学机制探索,其结果仅供科研人员参考;而临床研究是在人身上对基础研究结果做的验证研究,你在选购保健品或者药品时,要参考临床研究结果。

不过,临床研究也有很多种类型,类型不同,其结果的可参考性也不同。所以,我再深入一步,教你识别临床研究中比较容易区分的两类:相关性研究与因果性研究。了解了它们的区别,你就能大概知道哪些临床研究的结果值得你参考,哪些不值得。

先说什么是相关性研究?根据FDA的定义:相关性研究是指通过群体数据把整体暴露模式与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建立起联系的研究。由于不涉及个体层面的暴露-疾病关系,它们主要用于提出科学假设,而非给出肯定的结论(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取自FDA《Redbook 2000》

读起来有点晦涩,但没关系,你只需要记住这个定义里的重点就好,即相关性研究主要用于提出科研假设,而不能推导出明确的因果关系。这表明此类研究仍然主要供科研人员参考,而不适合普通消费者参考。

通常,在你选购保健品时,商家展示给你的大多数临床研究属于相关性研究。下面,我就以科伦药业在公众号上分享的“国际上与麦角硫因相关的人体功效试验文献”为例,通俗易懂地给你解释一下相关性临床研究证据为什么不适合你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取自自公众号“科伦永年大健康”

你看上面截图中的第1份文献,说的是“2020年瑞典隆德大学Einar Smith团队刊发了一项针对3236名受试者中位 21.4年 的随访研究,发现通过健康饮食模式(HCFP)提高血浆麦角硫因水平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

乍一看,你很容易得出“补充麦角硫因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的错误结论。但仔细阅读文献,你就会发现,这项研究探索的是人群中血浆麦角硫因水平与其未来发生冠状动脉疾病、心血管死亡或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是一项相关性研究。

该研究只是观察瑞典成年人群在自然状态下的麦角硫因水平和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是否有关系,没有设置随机分组、也没有进行干预(即不补充麦角硫因),而且,无法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从饮食中摄入麦角硫因较多的人,可能饮食更均衡、生活更规律、心理更健康,这些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本身就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此时,真正“起作用”的可能并不是麦角硫因,而是这些被忽视的其他因素,医学上我们把它们称为“混杂因素”。

我回想起在科研方法学课上,我的大学教授经常提及的一个经典例子:说的是有研究显示冰淇淋销量越高,犯罪率也越高,但你千万不能由此推论出吃冰淇淋会导致犯罪。冰淇淋销量和犯罪率同时升高只是相关关系,没有因果关系,因为导致两者同时升高的真正因素是气温升高。高温会让人更倾向于吃冰淇淋,也更增加人们的烦躁情绪,还更延长人们的户外活动时间导致人际互动增加,从而导致犯罪率升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上述瑞典人的研究结果仅能说明麦角硫因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之间存在相关性,不能证明“补充麦角硫因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想要证明的话,还需要做因果性临床研究。

那什么是因果性临床研究呢?严格意义上来说,临床研究中没有因果性研究这个学术术语,这只是业内约定俗成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临床试验,尤其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英文简称RCT。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会把受试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给干预组的人服用麦角硫因补充剂,给对照组的人服用安慰剂,进行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试验。随机化分组能够最大限度排除混杂因素影响,因此,在试验结束后,如果两组临床结局差异显著的话,才可能推断出 “补充麦角硫因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因果结论。

小结一下:相关性研究(如瑞典 3236 名成年人、21.4 年随访的那项研究)只是把“血浆麦角硫因水平”与“心血管事件/死亡”做相关性分析,既没有设置随机分组,也没有补充麦角硫因的干预措施,结果很容易被饮食、生活方式等混杂因素影响,这类研究证据不足以支撑“补充麦角硫因能抗衰老”这类消费决策。因果性研究(业内通常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RCT)通过随机化、设对照、做干预来最大限度排除混杂,如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在预设的结局上出现显著差异,才可能支撑“补充麦角硫因能抗衰老”这类消费决策。

(最后,请你注意最后一句话里的用词,我没有写因果性临床研究证据一定能支撑你的消费决策,而是“可能”支撑你的消费决策。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呢?因为因果性临床研究证据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循证证据评估,那就是我下次要教你的第三招:学会识别临床试验中的替代结局与临床结局。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