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理解冲突与类型电影的叙事机制?冲突的本质与类型电影中的冲突建制
冲突是故事的核心驱动力,而类型电影的冲突建制通常遵循五个层级的搭建逻辑:
表层冲突(外部事件,如正邪对抗、生存危机)
角色冲突(人物之间的对立,如价值观、利益冲突)
内心冲突(角色的自我挣扎,如道德困境、情感矛盾)
社会/环境冲突(时代背景、文化压力等宏观因素)
主题冲突(故事背后的深层命题,如自由 vs 秩序、人性 vs 兽性)
这五个层级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共同推动叙事。
类型电影的“双重试点”如何建立?
类型电影通常采用两大编剧试点:
1.“英雄之旅”试点(主角成长弧线)
《七武士》——黑泽明的武士版英雄之旅,团队英雄的集体成长弧线,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团队冒险片。

《瞬息全宇宙》——杨紫琼饰演的普通母亲跨越多元宇宙觉醒,完成自我和解与家庭救赎。
《芭比》——芭比从完美玩偶到拥抱真实人性的觉醒之旅。
《涉过愤怒的海》——父亲在复仇过程中直面自己的失职与扭曲的父爱。
《宇宙探索编辑部》——偏执科幻迷的荒诞之旅,最终回归对女儿之死的释怀。

2.“对抗结构”试点(正邪对立/任务驱动)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质子觉醒对抗纣王,权力与信仰之战。
《怒火·重案》——警察与黑化前同僚的宿命对决,正邪界限模糊。
《菜单》——食客与主厨的生死博弈,阶级矛盾的极端化呈现。
《子弹列车》——多线杀手互斗,任务冲突叠加命运玩笑。

3.双重试点融合案例
《周处除三害》——英雄之旅:陈桂林从盲目自大到真正忏悔的觉醒。对抗结构:通缉犯追杀更恶之人,暴力外壳下的宗教寓言。
《新蝙蝠侠》——既是布鲁斯·韦恩的英雄成长(学会成为象征),也是蝙蝠侠与谜语人的对抗。
《沙丘》——保罗·厄崔迪的救世主觉醒(英雄之旅) + 家族与哈克南人的星际战争(对抗结构)。

千年不变的经典叙事母题:人类共通的悲欢与痛点
抛开政治正确的干扰,真正“能打”的叙事母题往往直击人类最原始、最本质的情感需求,比如:
生存与死亡(《荒野求生》《釜山行》)
爱与背叛(《泰坦尼克号》《婚姻故事》)
自由与束缚(《肖申克的救赎》《V字仇杀队》)
复仇与救赎(《老男孩》《疾速追杀》)
身份认同(《黑豹》《小丑》)
这些母题之所以跨越千年仍然有效,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恐惧、欲望和焦虑。在电影中,它们往往以简单、粗暴、直接的方式呈现,比如:
一个父亲为救女儿拼上性命(《飓风营救》)
一个普通人被逼到绝境后的爆发(《疾速追杀》)
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引发的复仇(《杀死比尔》)
这些叙事策略之所以能精准击中当代观众,是因为它们绕过了复杂的说教,直指人性最本能的反应。
突破故事理解的坐标系:编剧不仅是技术,更是生命体验
真正的编剧法不应局限于术语和理论填空,而是要打开时空观,让创作视野变得更开阔。每个编剧首先是一个生命的个体,你的经历、痛苦、欢乐、困惑,才是故事最鲜活的来源。
这门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编剧技巧,更是希望激发你:
挖掘自己的情感记忆(你最恐惧什么?最渴望什么?)
观察世界的参差多态(现实中的矛盾远比剧本更复杂)
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语言(技术是工具,但真正的故事来自你的生命体验)
只有这样,你才能写出不仅符合类型规律,而且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青年编剧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直面和解决?
当代青年编剧在创作中往往暴露出一个普遍问题:由于人生阅历的相对封闭和狭隘,导致对人性深度的洞察力不足。这种局限性的直接后果,就是作品容易陷入肤浅化、非黑即白的表达困境。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一个更深刻的社会症候:我们正在逐渐丧失感受和表达世界参差多态的能力。而恰恰是这种多样性,才是人类幸福的源泉。
当下网络空间中愈演愈烈的对立与攻击,正是这种感知能力退化的外在表现——我们的容错空间正在不断萎缩,包容差异的维度正在持续收窄。
需要强调的是,这不仅是青年编剧自身创作能力的发展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环境施加的压迫使然。
我们提出这个观察,并非要否定青年创作者的潜力,而是希望唤起业界的警惕与反思:如何在培养创作能力的同时,也为他们开拓更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更包容的创作空间。
《类型电影的叙事技巧》编剧高级认证课程,不仅仅讲授剧作理论知识,杨蕊老师更会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以及更狭义的神话学、编剧学、叙事学,从文史哲等多角度带你打通历史观深度探讨追问,化繁为简,学到有效的、核心的创作思路。

益起映创的新老朋友们:
我们专注影视教育12年,提供300+门课程覆盖电影全产业链,助力超100万爱好者与从业者成长。现在发起"学电影"用户调研,填写问卷即赠100元课程券。您的意见将帮助我们更好陪伴电影人"一起硬闯"!
扫码填写问卷(1分钟),领取福利>>

6.17

6.21

6.24

6.24

6.26

7.4

7.5

7.18

7.19
7.27
上课中
益起映创正式登陆
哔哩哔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