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火车站乘车去蒙自的居民生活区,便能看到宽阔街道上林立的黄色法式建筑,目光随着高大树荫延伸,不远处就是先锋书店的钟楼,不免会想:“为什么在蒙自会看到上海的影子?”

或许每个初次来到蒙自的的旅行者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一座“ 云南私藏的法式小城”。但是蒙自的历史,远远不止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自街头

关于“蒙自”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公认的是由其县境内的“目则山”得名。“目”为“天”之意,“则”为“顶触、抵达”之意,意为触天山或天界山。《元史·地理志》中记载:“县境内有山,名目则,汉语讹为蒙自”。此地山势高耸,记载中称“目则云霞”,傍晚日落,霞光万丈,寥寥四字勾勒出蒙自的壮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色黄昏 | ©视觉中国

蒙自有着2100多年的建县史,是云南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县,也是云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对外开放的肇始地。

明成化二十年,蒙自县丞陈簙在今天的蒙自县城开始筑土墙,高达七百丈,建了四座城门楼。东城门称“拱羲”、西城门称“朝嶽”、南城门称“凝清、北城门称“通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自尼苏小镇凤凰花开 | ©视觉中国

蒙自的讲究,隐于城门的名字中,更隐于时间累积的厚重。如今,马蹄声声依然回荡在山间的茶马古道上,这里是当年云南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是最繁忙的口岸。由于靠近红河,陆上来的商品通过马帮到蒙自集散,中转至边境,再沿着红河航道转运至越南海防港。

那时,蒙自到越南海防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以马匹驮着货物,在丛山峻岭中往返的遥远和艰苦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自海关旧址 | ©视觉中国

马帮的岁月峥嵘没有被时间磨灭,与蒙自有关的故事,在中法战争后迎来新的转向。1889年,清政府将蒙自开放作为商埠,蒙自海关正式开设,成为云南省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都是通过蒙自转运海内外,堪称云岭大地上的 “小上海”。

直到现在,由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法国花园、法国监狱等五处旧址组成的“蒙自对外通商旧址”仍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其后,近代云南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第一个火车站……等诸多个“第一”也随之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可以说,蒙自的历史与整个云南的近代史贯穿交织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0年,滇越铁路全面通车,蒙自成为云南最重要的中转站,而它的故事沿着铁路的延伸,迈向高山、海洋之外的层叠世界。也是从那时起,“云南和世界的距离仅有800公里”。

作为中国唯一一条窄轨铁路的滇越铁路,也是云南近代史的重要见证。云南十八怪的“火车没有汽车快”和“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打趣地描绘着当年火车30公里的时速。而沉重的现实是,30万中国劳工“一颗道钉一滴血,一根枕木一条命”,总耗时7年,才将这条北至昆明,南抵越南的漫漫长路修建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过水穿山,滇越铁路的修建十分不易 | ©图虫

如今,滇越铁路、玉河铁路和弥蒙高铁,老中青三代铁路,都在蒙自交汇。在蒙自市区游走,你会发现这座城市的铁路元素,是大家默认的文化标识。铁道旁的旧建筑,依旧留存着复古法式装潢,历史从未远去,它以一种更为优雅的姿态,停驻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碧色寨的老火车站台

蒙自市区以北约10公里的碧色寨,是电影《芳华》的取景地,北回归线穿境而过,西临长桥海湖泊,依山面湖,风光秀丽。

1909年滇越铁路通车至此,1913年,中国首条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寸轨)在此与滇越铁路(米轨)交汇,成为世界罕见的“米轨与寸轨并行车站”,因此货物中转量大增,商号云集,碧色寨也因此被誉为“东方小巴黎”、“小香港”。鼎盛时,法、英、美等13国商人在碧色寨设立洋行、邮局、哥胪士酒店等,昼夜喧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碧色寨独特的法式风情 | ©图虫

随着铁路运输衰落,碧色寨渐归宁静,但建筑与铁路遗迹保存完好:红瓦黄墙的法式站房、百年“三面钟”上还刻有“Paris”,虽尽已斑驳,却更具历史性。很多人为了探访碧色寨而来到蒙自,以临场触摸铁路拉来的历史。它既是凝固的铁路史诗,亦是蒙自跳动着的的文化血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碧色寨老车站 | ©图虫

与碧色寨的鼎盛同期设立的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府、哥胪士洋行的旧址都在蒙自市区,它们都极具建筑之美:

海关遗址现存单檐硬山顶厢房一幢,通廊式石木结构。外观以中式风格为主,融合拱形门窗等西式元素;法国领事府是当时蒙自最豪华的建筑,中式四合院布局,含正房10间、两厢房6间,单檐悬山顶,柱头施单栱彩绘。门窗兼容西式古典装饰,体现“东方外壳、欧洲内核”的混搭美学;哥胪士洋行则设计成地中海风格,红瓦黄墙二层楼,北、东、南三面围合呈“凹”字形,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自海关旧址 | ©视觉中国

它们凝聚着时代留下的色彩,也是你来到蒙自,定然要去拜访的旧址。触摸法式百叶窗上的弹痕、看一看闻一多旧居的书桌,再至湖心先锋书店钟楼远眺——半日之间,便可穿越从殖民屈辱、学术坚守到文化新生的百年历史叙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列车在季风中穿越,带来异国的气息,也将峥嵘岁月的故事,引到边陲。西南联大,这座在战火中迁徙的学校,于1938年的春天来到蒙自。

抗战爆发后,北京、清华、南开大学的师生内迁,三分之二的师生经乘滇越铁路来到云南,昆明校舍空间不足,文学院、法商学院约300名师生迁至蒙自设立分校,将海关遗址、领事府和哥胪士洋行作为教学楼和宿舍,暂时定居在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自西南联大旧址 | ©视觉中国

在那个年代,师生们辗转奔波,部分师生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抵蒙自碧色寨站,再转乘寸轨火车至蒙自。另一部体力较好的,则徒步入滇,抵昆明后沿铁路至蒙自。哪怕在高铁飞机通达的年代,从北京、上海抵达云南也需花费不少的时间,仅想象依靠步行来此的师生们,就涌起阵阵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南联大教师旧址 | ©视觉中国

陈寅恪在蒙自吟诗“风物居然似旧京”,路遥遥千里,隔着山川大河,居然能感受到熟悉,今日亦如是。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虽条件艰苦,却依然坚持学术。众多师生们采集湘黔滇民歌编成《西南采风录》,将蒙自的民间文化记录“存档”。

还有以著名学者闻一多、朱自清担任导师和学生们一起成立的“南湖诗社”,让诗文与南湖的柔波一同漾漾晃荡。由联大师生们开办的“蒙自夜校”,教授当地居民民众识字、传播抗日思想和新潮文化。对他们来说,是“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时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段激情荡漾的岁月曾在蒙自发生

如今新安所的古建筑群里,黄泥砖瓦,落满尘埃,却也藏不住石榴的果香。设立于2012年的望云博物馆,现在为展现传统文化而对外开放中,也在1938年作为当年西南联大文学院的女生宿舍楼。

素雅,清洁的感受从进门开始就直奔而来,植物的雅和建筑透光的灵,在豆绿色和阳光移动的深浅中游走,淡若春云,朗如秋月,有着小巧但素雅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自望云博物馆 | ©视觉中国

远在边境的城市与上海的相似,既来自建筑,更来自无言说的地域气质。或许学者们当年的留驻,已然将新潮的思想注入这片土地,人们既通过轨道接触到异国文化,也从诗文里链接到革命思潮。

我们可以在位于哥胪士洋行旧的西南联大分校纪念馆里,直面难以复刻的时代,也可以登上以联大历史为主题的先锋书店,俯瞰旧址的光芒。尤其是夜晚,从湖心看街道对面的旧址,感慨万千。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仅存180天,好似烽火中的昙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南联大先锋书店

在闻一多口中,这里是学者们的世外桃源,他们将先锋文化转写进边城的基因,蒙自也陪着他们 ,度过艰难的峥嵘岁月。漫步南湖畔,哥胪士洋行的红瓦黄墙、先锋书店的钟声,仍在低语那段由西南联大撰写下的岁月——季风穿越山河,那些褪色的印迹,静待更多的人阅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难用一个具象的词将蒙自概括,关于所见所闻,关于更为抽象的感受。整个云南的慢节奏与松弛在这里依旧存在,惬意宜居。多民族共居的文化交错,从市区到田野村落级级更甚,包容着不同的面孔。历史在此非标本,而是流动的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壮观的红河元阳梯田 | ©图虫

作为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县级市,这片“ 滇东南文化熔炉”包含着彝族、壮族、苗族、哈尼族、傣族、回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据了60%的比例。

你可以在红河州博物馆二楼,见到各个民族的服饰,一件件传统精细的华美衣饰,凝聚着少数民族的审美与创造力。老街和市集上,也有很多身着民族服饰的本地人,民族文化的张力,藏在日常的镜头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火车经滇越铁路穿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图虫

始建于明朝的玉皇阁与海关遗址相距不远,三重檐歇山顶方木形木构楼阁,气派十分,商铺和寺庙比肩,信仰与俗常共处得自然而然。

如果你看到采买布料的妇女,可以跟上她们的脚步,玉皇阁后街拐上几个路口,就是售卖民族服饰的纹样、布料、饰品以及成品区,博物馆里陈列的华服首饰,都可以在此搜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街建筑依旧,仿若穿越时空 | ©视觉中国

也别忘了去老街,云南人的“Gai子天”赶集日,是当地人约定俗成的大日子,回到茶马互市的时代,操着方言,售卖山野植物和鱼虫鸟兽,这是城市里见不到的烟火奇景。妇女耳畔的图腾与她们脚下的大地相连,无需言语,可知万物有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赶集天,街上售卖的手编竹篮 | ©视觉中国

过桥米线是蒙自献给人们的民间美味,菊花瓣浮游于滚烫鹅油封面的高汤,鲜肉片滑入瞬间烫熟,食客按古法“先荤后素”拨入配料,一碗兼容24种食材的“无火烹饪”里,藏着南稻北面、汉彝交融的密码。

建造出蘑菇房的智慧民族也在食物上因地制宜,下足了功夫。折耳根和魔芋的神奇搭配,是云贵川之外人们的噩梦,在蒙自,却是夏日餐桌上最离不开的凉拌菜。

蘸水鸡,在一贯的民族粗旷里显得“清秀”些许,将乌鸡佐以薄荷、花椒、小米辣等十几种香料按比例调配,云南山野里的鲜、奇都唾手可得。如此烹制的鸡,仅在此可以品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蒙自过桥米线和蘸水鸡 | ©视觉中国

每寸土地上生长的万物,都沿袭着这片土地上亘古而来的性格。“至地方于人类历史,使地方为人类所知。”云南作为田野的沃土之地,以蓬勃的鲜活,在语言、建筑、食物、歌谣、衣饰中呈现出来。蒙自将这些元素汇集,拧成一股五彩绳,旋转着、也交融着,以鲜活,呈现独有的丰饶。

以历史为根脉,借风物展肢体,或许,蒙自是红河高原上最为特别的城市。朱自清1938年漫步南湖时曾感叹:“蒙自小得好,住下便觉有意思。” 近百年后无数人再访,蒙自的“小”却承载着无比的“厚”。正如过桥米线一般,深厚如汤底,多元如配料,鲜活如仪式。来边陲之地,打捞惊喜之境。

编辑:Tasia

设计:April

文:计可心

图:计可心、图虫、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