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焦虑了,放下就好”
对真正深陷焦虑症的人来说
这样的话或许太过苍白
那种如影随形的心悸
挥之不去的恐惧
夜不能寐的煎熬
远非一句“放下”
就能化解

焦虑情绪 vs 焦虑症
您分得清吗?
首先,我们不要恐惧焦虑情绪,它其实是身体的“警报器”,提醒我们应对某件事情带来的潜在威胁,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正常情绪反应。
但如果焦虑持续过度、没有明确的现实基础,甚至伴随心悸、手抖、呼吸急促、头晕、失眠等躯体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时,便可能是焦虑症。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的核心区别在于:
正常焦虑:由具体事件触发(如考试前紧张),事毕即缓解;
焦虑症:担忧没有明确的对象,持续时间长(数月以上),且难以自控。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它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和成年早期,但老年群体也不容忽视,其焦虑症的患病率为28%。这种精神疾病常常与多种身体疾病共存,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焦虑症的“多副面孔”:
常见类型与症状
(一)广泛性焦虑
表现:对日常琐事过度担忧(如家人安全、工作细节),伴随疲劳、肌肉紧张、注意力涣散。
(二)惊恐障碍
表现:突发强烈恐惧感,伴心悸、窒息感、濒死感,常被误以为是心脏病发作。
(三)社交焦虑障碍
表现:恐惧被他人评价,回避社交场合,甚至出现脸红、颤抖、恶心等生理反应。
(四)特定恐惧症
表现:对特定事物(如高处、昆虫)产生不合理恐惧,主动回避相关情境。
误区澄清

焦虑症=性格胆小?

实质是情绪障碍,与性格无关



放松就能自愈?

需专业治疗而非单纯调整心态


勇敢发声:这些话请大声说


焦虑症从何而来?
生物、心理、环境的交织网
(一)生物因素:遗传风险(家族史)、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失衡。
(二)心理因素:童年创伤、完美主义倾向、灾难化思维模式。
(三)环境因素:长期高压工作、人际关系冲突、重大生活变故。
科学应对:
焦虑症的全周期管理策略
战胜焦虑症,需要多维协同与整合干预,制定全周期的管理策略:
(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切勿自行判断为“矫情”或“衰老表现”,需要通过专业评估来进行诊断。
排除躯体疾病后,由精神科医生制定方案。
(二)药物治疗
推荐一线用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无成瘾性,整体不良反应较轻,是治疗焦虑症的一线药物。
谨慎使用:慎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其存在滥用、成瘾、生理依赖性等风险,仅适合短期应急使用。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药物反应和副作用,如关注药物对血压、心率的影响等。
注意:所有药物须遵医嘱服用,不可自行用药、自行增减或停用药物。定期随访有助于监测症状、调整治疗方案并提供持续的支持。
(三)非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日常方法
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CBT):这是治疗焦虑症的一线心理治疗方法,能帮助患者识别扭曲思维(如“灾难化预期”),建立积极的应对模式。CBT的循证证据非常有力,多项荟萃分析表明它在减轻焦虑症状方面高度有效。
(2)正念冥想:专注当下感受,接纳焦虑情绪(如“我在担心,但没关系”)。
运动疗法
(1)有氧运动:每周2-3次,每次30-45分钟(如快走、太极拳),可降低焦虑水平。
(2)抗阻训练:每周2-3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运动量为1-3组训练,每组动作间可休息30秒到90秒。适度的休息配合较低或中等负重,更有助于焦虑情绪的缓解。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常作为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辅助治疗,常用的技术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生物反馈治疗等。
社会支持
(1)积极参与社会支持活动,如加入焦虑症互助小组,同伴辅导等方式,分享经历,减少孤独感。
(2)家人的理解至关重要,请避免指责,多倾听鼓励,陪同患者就医。
自我调节策略
(1)呼吸训练:缓慢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循环5次缓解急性焦虑。
(2)培养兴趣爱好:书法、太极、合唱等活动,可增强成就感和社交联结。
(3)规律生活:固定作息、均衡饮食,有助于稳定情绪。夜间避免吸烟,就寝前避免饮酒、避免长时间使用发光设备(如智能手机、笔记本及电视)。
焦虑症并非“脆弱”的标签,而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且可以科学管理的健康问题。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焦虑家族史、创伤经历或早期症状的个体),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预防焦虑症的发展。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请及时前往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乌云终会散去
阳光总能穿透阴霾
每一次对焦虑的直面
都是向自由心灵迈出的勇敢一步


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