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ature

作者:Rita Aksenfeld

想象vs.真实,大脑有“分身”?

同一系统,多重任务

脑区处理真实视觉信号和想象画面时高度重叠,但两者却不混淆——大脑就是这么聪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Zephyr/Science Photo Library

实验证明,光与影也能“骗”大脑。实验中,研究团队给志愿者呈现不同透明度的黑白条纹叠加电视静态噪点,同时让他们想象或确实看到了条纹,并记录他们的主观报告。这种巧妙设计揭示了大脑分辨策略。

神经影像结果显示,感知现实时,视觉皮层与高级视觉区域高度活跃。想象画面也会激活类似脑区,但两者活动之间存在细微的时间和强度差异。研究指出,特定脑区(如某些前额叶区域)在调节这两者区别中发挥桥梁作用——它们负责给“我是真的看到了”贴标签。

这与精神疾病有什么关联呢?研究之一的共同作者Nadine Dijkstra强调:这种分辨能力对于正常生活至关重要——一旦失衡,可能与精神病、幻觉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有密切关联。换句话说,我们常说的“想象力太丰富”,也可能意味着大脑“现实边界”出了问题。

这一研究方法新颖,融合了感知与想象实验,让主观报告与fMRI数据同框,为理解幻觉机制与精神障碍提供了大脑运作层面的新视角,并且向普通读者揭示了一个人人都好奇的问题:“你到底是看到了,还是想到了?”,具有科普价值。

真实与虚拟,只差几句「大脑说明书

现实与想象并未被大脑“糊涂记忆”,而是由微妙的大脑网络调控,实现精准区分。这不仅是认知神经学的突破,也为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提供了切入点。你是否也曾有“那一秒,我真以为是真的”的体验?如此可见,科学,就在我们每一次的“眼见”与“心想”之间。

友情链接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