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自2021年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以来,构建绿色低碳友好的建成环境已成为各个地区发展的主旋律。
为此,《科技导报》推出了“绿色建筑与城市治理专题”。

卷首语
新质生产力赋能防灾、减灾、救灾
作者:李天斌
作者信息:成都理工大学,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为深地工程稳定性与灾害防治、斜坡灾害防治与高边坡稳定性控制。
摘要:充分发挥现代新技术、新装备优势,依托互联网、5G、新媒体等先进手段,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和新算法,融合智能传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提升社会系统防灾、减灾和救灾能力。
科技新闻
中关村论坛发布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全球首个深渊生态系统全景图绘制完成
电解海水稳定制氢突破10000小时
新型植物代谢物迫使致命病原菌“缴械投降”
环保型显示器性能首超传统镉基量子点
三维挂谷猜想的证明或将填补几何测度论领域百年空白
两位强化学习先驱获2024图灵奖
极端高温让老年人“更老”
机器人照镜子可实现自我认知升级
海洋酸化加剧全球变暖
生物3D打印机助力活性器官制造
AI推理+数据传输,并行开启6G智能网络新纪元
从自然界获得消解应力的灵感
能“锁水”的耐温水凝胶
科技评论
DeepSeek技术创新与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作者:吴文峻1, 2, 廖星创1, 赵金琨1
作者信息: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杂关键软件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 2. 杭州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
摘要:概述了DeepSeek在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讨论了其在大语言模型、推理技术方面的创新。DeepSeek-V3引入了新的模型架构和算法设计,基于相对有限的智能硬件,对模型训练方法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优化,显著提升了模型训练效率。在推理技术方面,DeepSeek-R1创新性地结合了强化学习(RL)与监督微调(SFT),提升了推理深度和逻辑推理能力。结合DeepSeek的创新工作,讨论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趋势,重点涉及3个问题:开源开放生态对发展通用人工智能的作用;依赖于模型规模扩展的“Neural Scaling Law”是否还能发挥作用;如何基于DeepSeek这类基座模型,以“通专结合”的方式实现行业大模型的落地等。
本刊专稿
2024年饮用水新污染物防控热点回眸
作者:李江1, 张婷2, 王晶3, 李媛4, 潘章斌5, 王涛1, 王斌1, 侯立安6, *
作者信息:1.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3. 河南大学能源科学与技术学院 4. 安徽大学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 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 5. 山东省城市供排水水质监测中心 6.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摘要:2024年,在饮用水新污染物防控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系统回顾和分析了饮用水新污染物组成特征、新污染物环境效应及人体健康风险、饮用水处理工艺对新污染物的去除,以及新污染物去除领域的新技术与新材料研究进展,进一步提出了饮用水中新污染物防控策略与建议。研究表明,饮用水中全氟化合物、抗生素、微塑料及消毒副产物等新污染物的赋存特征备受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以及传统饮用水处理工艺与新膜技术的耦合,显著提升了新污染物的削减效率。此外,新型改性活性炭吸附、光催化降解技术、紫外线高级氧化和功能型膜分离技术有助于饮用水新污染物的去除。为进一步强化新污染物的防控和治理工作,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建议从饮用水源新污染物动态筛查、新污染物高效去除工艺与装备研发、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及完善饮用水源新污染物标准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以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特色专题:绿色建筑与城市治理
中国农村绿色低碳住宅研究进展
作者:王芳琳, 敖仪斌*
作者信息: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摘要:基于现有政策及建筑全生命周期体系,从农村低碳住宅的发展决策、材料与建造过程、日常运营、居民低碳行为、拆除及回收5个方面对农村低碳住宅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影响农村住宅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例如低碳材料、能源效率、建材回收、居民价值观等,阐述了提高农村住宅建筑能源效率需从引入市场激励、鼓励低碳材料、优化住宅建筑、引导社区参与等战略计划出发,并指出未来农村低碳住宅的研究可扩大数据样本、形成标准体系,从而制定因地制宜的改造方案;同时结合数字化技术深入探究居民行为意愿及高质量的农村低碳住宅建筑。
集成城市信息模型的城市建成环境全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构建与前景探讨
作者:苏舒1, 刘矗1, 袁竞峰1, *, 鞠婧宜2
作者信息:1.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
摘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量化评价城市建成环境的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城市信息模型(CIM)与生命周期评价(LCA)集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CIM与LCA集成在技术上具备可行性,在效果上具备增强效应,且符合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基于CIM平台数据,遵循LCA评价范式,探索构建了包括确定评估目标和范围、CIM数据提取、实景清单数据收集、环境影响量化评价与应用5个部分的城市建成环境CIM-LCA评价框架,并分析了该框架在城市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潜在应用价值,如规划阶段推演城市环境负荷、建设运行阶段监测城市环境影响等,探讨了CIM与LCA工具化发展前景。
“双碳”战略下国外跨境区域出行研究进展及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作者:刘亚南1, 周江评2, 杨林川1, *
作者信息:1.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2.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回顾了全球范围内相关研究,从移民与跨境迁移、跨境日常出行2个方面展开讨论。根据当前研究存在的空白和未来发展潜力,指出了中国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出行未来应更关注日常出行行为的微观研究(不同时空、不同出行目的、不同群体的个体层面等),促进绿色出行习惯,为提升低碳交通设施和政策提供依据。跨境出行的日常化不仅是跨境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还可以推动更多维度和更深层次的“双碳”型一体化进程。
建成环境要素与机动车排放影响的关系
作者:姚宝珍1, 白东轩1, 冯锐2, *, 薛勇杰3, 张宵恺1
作者信息:1.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2.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院 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对于绿色低碳建成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不断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使尾气排放问题成为城市绿色化、低碳化的一大阻碍。以北京市为例,通过道路运输排放计算(computer programme to calculate emissions from road transport,COPERT)模型推算路段中机动车尾气排放量的时间分布变化情况;基于各类建成环境要素,通过普遍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和熵权法分析各类建成环境要素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主、客观影响程度;利用综合集成赋权法,分析尾气排放的显著影响要素。结果显示,工作日与休息日尾气排量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但工作日的日均排放量明显高于休息日。在众多建成环境要素中,路段长度为影响机动车排放的最显著要素。
年龄与儿童日常出行行为的非线性关系
作者:敖仪斌1, 龙毅1, *, 唐雨欣1, 李海梅2
作者信息:1.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摘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出行特征,对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具有重要意义。以成都市双流区为例,开展儿童出行特征调查,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考察了儿童年龄与其日常出行行为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儿童年龄是家庭社会人口特征中影响儿童出行行为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出行陪伴方式中,相对重要性达到了25.37%;儿童出行方式随年龄变化呈现非线性特征,儿童出行方式随年龄变得更独立和多样化;出行陪伴方式和目的地选择也呈现年龄非线性特征,特别是在14岁后,儿童更倾向于选择独自出行和朋友陪伴,同时出行距离也开始显著上升。
老年人活力出行行为与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关系
作者:魏东,杨林川*
作者信息: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
摘要:活力出行不仅是老年人重要的体力活动方式,也是其日常出行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它与建成环境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仍未得到充分揭示。研究基于成都市综合交通调查数据及多源大数据,构建可解释机器学习框架(随机森林融合SHAP模型),系统解析社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活力出行倾向的非线性影响。结果发现,健康设施可达性、步道率和绿视率是影响老年人活力出行倾向最为显著的建成环境要素。各建成环境变量与老年人活力出行倾向之间均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并表现出显著的“阈值”效应。健康设施可达性和绿视率等指标的影响是非对称的:低值带来的抑制作用远远大于高值的促进作用。
研究论文
细粒含量对碳封存储层孔隙结构及应力敏感性影响分析
作者:杨昕1, 颜梦秋2, 郑嘉男3, *
作者信息:1.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 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 3.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
摘要:以西江23-1油田H2A砂岩储层为背景,分析了不同细粒含量砂岩孔隙结构。开展了不同细粒含量砂岩应力敏感性实验,采用应力敏感性系数、渗透率损害率和渗透率曲率评价了砂岩应力敏感性,结果表明,随着细粒含量的增加,砂岩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增强。综合分析了砂岩孔隙结构及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表明孔隙体积分布是影响砂岩应力敏感性的主要因素,即小孔频率越高,渗透率应力敏感性越强。提出了砂岩孔隙率-应力预测模型,预测有效应力增加过程中砂岩孔隙演化。
政策建议
“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现状、经验与建议
作者:王波1, 陈家任1, 汤浩澜1, 廖方伟2, 3
作者信息:1.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2.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基于“双碳”目标对城乡建设和建筑业低碳转型的要求,分析了绿色建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问题,从参与能力、协同合力、治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绿色建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政策目标。从绿色建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对比分析国外主要国家绿色建筑发展的政策经验并获得启示,从提升多元主体协同能力、保障多元主体协同利益、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数字治理和打造多元主体协同的产业生态4个层面提出“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政策建议,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友好建成环境和实现中国“双碳”目标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科技人文
李政道先生推动中国高能物理发展的卓越贡献
作者:郑志鹏
作者信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摘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本文以亲历者的视角论述了李政道在中国高能物理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他积极推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与北京谱仪(BES)建设,通过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促进τ轻子质量测量实验等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同时,他创立并推动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能物理人才。李政道以热情、谦逊、务实、低调的人格魅力,深刻影响了中国高能物理界,推动了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