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年人,手头上有退休金,发了之后,很多都想着攒着,而又担心一件事情,毕竟年纪也大了,孩子又不在身边,如果存进去,那天走了,这笔钱会不会成为“死钱”呢?这样的焦虑,正缠绕着成千上万的中国老人。那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60岁以上老人去银行存钱,这里还是年建议加上“第二存款”人,为啥要这么做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说说。
那么什么是第二存款人呢?
简单说,就是在存款时增设一位共同管理人。老人作为第一存款人掌握资金主动权,而第二存款人(通常为配偶、子女或可信赖亲属)仅在第一存款人去世或丧失行为能力时,凭身份证明和死亡证明即可激活权限,直接支取存款。

这么做也有诸多的好处,比如绕过“公证死循环”:传统继承流程中,子女需提供死亡证明、亲属关系公证、继承权公证书等材料,耗时动辄数月。若存款超5万元,手续更为繁琐。
那么很多人会说,直接给孩子不就行了,这还真的不行。钱给孩子,容易造成家庭信任危机,而且还容易导致晚上的生活难以保障。第二存款人制度让老人生前握紧控制权,身后移交无障碍。

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它可以减轻银行合规压力:银行无需再审核复杂继承文件,柜面纠纷更是可以减少超70%。
在生活当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说上海王女士的父亲突发心梗离世,遗留28万元存款。因缺少公证材料,她奔波3个月仍未取出。“如果存钱时加上王女士的名字,一张死亡证明就能解决……”。
除了“第二存款人”,老人存钱必知的5条守则
① 存款分散,规避银行风险**
根据《存款保险条例》,单家银行赔付上限仅50万元(含利息)。若有100万元,应分存两家银行,避免银行破产导致损失。

② 大额现金存取需“透明化”**
单笔或当日累计超5万元现金存取,银行需登记资金来源/用途并核验身份。为减少麻烦,可分批操作。
③ 警惕期限陷阱
80岁陈爷爷将30万存5年定期,2年后病逝。儿子提前支取时,30万利息从3.5%骤降至0.3%,损失近2万元!
建议高龄老人:避免3年以上定存,采用“阶梯储蓄法”(如分存1年、2年、3年期)。
④ 网银开通门槛需早应对
75岁以上老人可能无法开通网银转账(部分银行强制限制),或需通过认知测试(如60分以上才放行)。存款时优先选择存折——盗刷风险比银行卡低80%。

⑤ 自动转存暗藏“利息杀手”
到期未手动转存?银行默认转存利率往往低于柜台办理(如某大行3年期定存柜台利率3.0%,自动转存仅2.6%)。务必勾选“到期提醒”或让子女协助转存。
当然这里也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2024年起,监管层已释放改革信号:
简化遗产提取:小额继承限额从1万升至5万,凭密码+身份证可直接取款;
试点“线上代办:子女通过银行APP协助老人操作存款(2025年4月国有行试点);
严打诈骗陷阱:禁止银行柜面误导老人购买“伪存款”理财。

关键一步:若想设置第二存款人,目前需主动向银行提出(非默认服务)。带上本人及第二存款人身份证,填写《联名账户申请书》,明确权限条款。
存单上多一个名字,背后是两代人的安心。当第二存款人制度从民间倡议走向政策落地,它解决的不仅是手续问题,更是给风烛之年的尊严加了一道保险栓。老去的路上,金钱从来不是目的,而让每一分积蓄安全抵达该去的地方,才是对岁月辛劳最体面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