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当我们提及犹太人国家,人们几乎都会想到中东的以色列。然而,鲜有人知,在中国黑龙江对岸,居然还存在一片官方承认的犹太人自治领地。这片面积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名为“犹太自治州”,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与中国一江之隔。尽管它被赋予了“犹太人家园”的象征意义,但如今这里的犹太人寥寥无几,反差巨大。

那么,这个“犹太自治州”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否真正实现了为犹太人建立稳定家园的初衷?为何绝大多数犹太人最终选择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犹太人为何出现在俄罗斯远东?

纵观近代世界历史,犹太民族因多次被驱逐与迫害,被称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的民族”。在19世纪末,俄罗斯却一度成为全球犹太人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据1897年俄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境内犹太人总数高达521.58万人,占世界犹太人口的近三分之二。彼时的犹太人不仅分布广泛,还成为俄国第五大民族。

然而,这一庞大群体并不被当局信任,他们常被视为“不稳定因素”。进入苏联时期,列宁提出的“民族自治”理论让各大少数民族看到了可能实现身份认同的机会。对犹太人而言,这似乎意味着一次“脱离游居、走向定居”的历史转机。

1926年,莫斯科召开“犹太族土地协会代表大会”,会上首次明确提出要将大批犹太人安置为农业定居居民。1928年,苏联正式批准在远东黑龙江对岸建立“犹太民族行政区”,两年后成立“比罗比詹民族区”,最终于1934年升级为“犹太自治州”

选址远东,除了考虑让犹太人安定下来,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开发偏远地区。这一点与19世纪沙俄的殖民战略不谋而合。彼时,通过《瑷珲条约》,沙俄强占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犹太自治州的设立,实际上建立在这片“被割让土地”上,也成为沙俄、苏联共同开发远东的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犹太自治州建设为何失败?

虽然目标明确,但现实却远比理想骨感。苏联政府花费巨资、投入资源,并进行广泛宣传,希望吸引犹太人移民至比罗比詹。但结果却出人意料——第一年迁入的犹太人中超过60%在短期内选择离开。五年内迁入的2.15万人中,有1.15万人转移至其他地区

比罗比詹位于寒冷湿润的远东地区,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对来自城市,尤其是熟悉中欧生活的犹太人来说,这里缺乏吸引力。

犹太人历来以经商、教育、法律等行业为主,与苏联所希望他们转型为农业劳动者的目标严重不符。

许多犹太人心向欧洲,甚至以色列,而不是一片曾经属于中国的偏远寒地。

有意思的是,当时包括美国“焦英特”犹太慈善组织在内的多个国际犹太组织曾建议苏联,将犹太自治区设立在乌克兰南部或克里米亚北部,并承诺提供资金援助。这一建议曾获得苏联高层部分认同,但最终被否决。原因有三:克里米亚是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鞑靼人的传统居地,民族矛盾风险大;克里米亚也是穆斯林与东正教共处区,引入犹太教势必引发宗教冲突;更关键的是,斯大林认为远东更适合战略布局。

1956年,赫鲁晓夫公开承认比罗比詹“只有标志是犹太的”,实际发展与目标背道而驰。1958年,他进一步指出:犹太自治州的模式已被证明“并不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高峰到空壳

尽管比罗比詹名义上是“犹太人之州”,但其人口结构一直未能实现“犹太人为主”的目标。1930年代末期是当地犹太人口的高峰,最多时也仅约4万人。而彼时整个苏联的犹太人口高达200万,俄罗斯境内更达120万,比罗比詹的占比极低。

1989年,全州总人口为20.09万,犹太人占比仅4.2%;到2004年下降至18.98万,犹太人所占比例进一步缩至4%。而到了2020年,这里的犹太人仅剩837人,不足总人口的0.5%。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对比大城市的变化:苏联时期,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犹太人口动辄十几万,而“犹太自治州”只有8000人左右。时至今日,这一数字甚至进一步压缩到仅有800人。

这种人口迁移趋势在苏联解体后愈加明显。1990年代,随着政策开放,俄罗斯犹太人大量移民欧美与以色列。据统计,1989年全苏联犹太人约为145.9万人,其中55.1万人居住于俄罗斯;而到1994年,俄罗斯境内犹太人口骤减至39.4万人。

有趣的是,2000年后,在俄罗斯政府鼓励“回归远东”政策下,确有少数犹太人从德国、以色列等地返回比罗比詹,但总体影响极其有限。他们多出于怀旧、文化或个人缘由,并未形成集聚趋势。

如今的比罗比詹依旧保留着犹太名称、犹太标识和少量文化符号,但其“自治”的内涵早已名存实亡。它更像是一段理想主义的历史实验留下的标本,而非现实民族政治的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犹太自治州的设立,曾是苏联在民族政策上的一次独特尝试,也是当时世界上为犹太人设立“家园”的第一例。它既是政治考量下的远东开发工具,也是试图让犹太人“安家”的理想化项目。

然而,从地理环境、文化归属到职业适应,现实层层挑战让这个“理想之地”变得格格不入。随着国际局势变化,犹太人最终选择更符合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地区,如欧洲或以色列。这片被寄予厚望的土地,终究没能留住其名字中的民族。

比罗比詹仍在俄罗斯地图上静静存在,但它背后的犹太印记,更多地停留在书本与博物馆中。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地方,提醒着人们:历史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片无人定居的寒地。

参考资料:
《俄罗斯远东的“犹太民族家园”》 世界历史 2007年
《苏联犹太人今昔》 东欧中亚研究 1992年
《俄罗斯的犹太人——同化与移民》 东欧中亚研究 1999年